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9 10:56
谓词转指是指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指称与它们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的现象。谓词转指包括词汇化转指和句法化转指两类。先秦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谓词转指现象,研究先秦汉语的谓词转指现象,特别是句法化转指,能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先秦汉语意合语法的特点。因此,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先秦汉语中的谓词转指现象,尤其是句法化转指进行分析,归纳概括谓词转指的特点,以期对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的现象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该问题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帮助。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共有四节,依次分别介绍了“先秦汉语谓词转指”这一选题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和语料来源。第二章“先秦汉语谓词转指概述”主要讨论谓词转指的界定及其分类。论文首先对和谓词转指关系密切的“名物化”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谓词转指作了界定,认为谓词转指是指表示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的谓词性成分在语义上指称与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相关的人或事物,在语法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名词性成分的现象。谓词转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词汇化转指,一类是句法化转指。由于词汇化转指与常见的名词用作动词仅仅是转化的方向不同而已,所以可将二者并作...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概述
第一节 谓词转指的界定
一 “名物化”问题
二 谓词转指的界定
第二节 谓词转指的分类
一 谓词转指分类概述
二 词汇化转指
三 句法化转指
第三章 并列结构中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谓词并列作主语
第二节 谓词并列作宾语
第四章 对举结构中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对举结构概述
第二节 主主对举
第三节 主宾对举
第四节 宾宾对举
一 VP 的宾宾对举
二 AP 的宾宾对举
三 VP 和 AP 的宾宾对举
四 VP、AP 和NP 的宾宾对举
第五章 主宾语位置上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谓词性成分作主语
第二节 谓词性成分作宾语
一 作动词宾语
二 作介词宾语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的特点
第二节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 王冬梅.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4)
[2]零成分与汉语“名物化”问题[J]. 熊仲儒. 现代外语. 2001(03)
[3]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 程工. 现代外语. 1999(02)
[4]转指和转喻[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9(01)
[5]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 姚振武. 中国语文. 1996(01)
[6]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袁毓林. 中国社会科学. 1995(01)
[7]关于自指和转指[J].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1994(03)
[8]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 张伯江. 中国语文. 1994(05)
[9]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 胡裕树,范晓. 中国语文. 1994(02)
[10]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 张国宪.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硕士论文
[1]《荀子》谓词转指研究[D]. 张俊.西南大学 2006
[2]古汉语谓词转指用法探析[D]. 汪大明.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96727
【文章来源】:山东师范大学山东省
【文章页数】:5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目标
第四节 语料来源
第二章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概述
第一节 谓词转指的界定
一 “名物化”问题
二 谓词转指的界定
第二节 谓词转指的分类
一 谓词转指分类概述
二 词汇化转指
三 句法化转指
第三章 并列结构中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谓词并列作主语
第二节 谓词并列作宾语
第四章 对举结构中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对举结构概述
第二节 主主对举
第三节 主宾对举
第四节 宾宾对举
一 VP 的宾宾对举
二 AP 的宾宾对举
三 VP 和 AP 的宾宾对举
四 VP、AP 和NP 的宾宾对举
第五章 主宾语位置上的谓词转指
第一节 谓词性成分作主语
第二节 谓词性成分作宾语
一 作动词宾语
二 作介词宾语
第六章 结论
第一节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的特点
第二节 先秦汉语谓词转指的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N的V”结构中V的性质[J]. 王冬梅. 语言教学与研究. 2002(04)
[2]零成分与汉语“名物化”问题[J]. 熊仲儒. 现代外语. 2001(03)
[3]名物化与向心结构理论新探[J]. 程工. 现代外语. 1999(02)
[4]转指和转喻[J]. 沈家煊. 当代语言学. 1999(01)
[5]汉语谓词性成分名词化的原因及规律[J]. 姚振武. 中国语文. 1996(01)
[6]词类范畴的家族相似性[J]. 袁毓林. 中国社会科学. 1995(01)
[7]关于自指和转指[J]. 姚振武. 古汉语研究. 1994(03)
[8]词类活用的功能解释[J]. 张伯江. 中国语文. 1994(05)
[9]动词形容词的“名物化”和“名词化”[J]. 胡裕树,范晓. 中国语文. 1994(02)
[10]论对举格式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J]. 张国宪. 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3(01)
博士论文
[1]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 王冬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1
硕士论文
[1]《荀子》谓词转指研究[D]. 张俊.西南大学 2006
[2]古汉语谓词转指用法探析[D]. 汪大明.西南师范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5967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596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