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至中古登陟类词汇系统及其演变研究
发布时间:2022-02-10 22:58
本文选取了上古至中古时期口语性强的古代汉语文献建立了古代汉语封闭语料库,以登陟类动词成员:登、陟、乘、升、上、跻、蹑为研究对象,从共时角度考察各成员在上古至中古时期的分布情况和搭配情况,从历时角度初步探讨该类词的演变特点。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说明了选题的缘由——常用词的研究;概述了登陟类动词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项研究的目标、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第二章到第四章,将上古至中古分为三个时期,分别对先秦、两汉和魏晋南北朝这三个时期的登陟类动词成员的分布情况、使用频率、搭配情况等进行共时描写,具体分析各成员在句中的搭配情况。第五章探讨登陟类动词成员的历时变化及演变特点。将以上三个时期登陟类动词成员的使用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将登陟类成员所带宾语按语义类型分类,从而观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演变特点。第六章是结语。对本文的主要观点进行总结,并交待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思考。
【文章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材料
1.7 有关说明
2 先秦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2.1 先秦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2.2 小结
3 两汉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3.1 两汉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3.2 小结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4.2 小结
5 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历时变化及演变特点
5.1 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历时变化
5.2 登陟类词汇系统演变的特点
6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及其发展[J]. 姜彦.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10)
[2]上古“向上看”概念场研究[J]. 尹戴忠.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05)
[3]语义场的古今演变——对“吃喝”义场演变轨迹的探析[J]. 霍生玉,陈建初. 求索. 2009(08)
[4]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与省力原则的关系[J]. 韩静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基本特征[J]. 王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6]“语告”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 王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高僧传》建造概念场词汇系统分析[J]. 甘小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4)
[8]试论“以人为本”的汉语历史词汇研究[J]. 谭代龙,周文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释“乘”[J]. 邵文利. 古汉语研究. 2006(04)
[10]“上”字的隐喻分析[J]. 范立珂.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硕士论文
[1]汉语“行进”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刘恩萍.内蒙古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动词“升”的认知模式研究[D]. 徐炽喜.南昌大学 2008
[3]汉语“切割”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高龙.内蒙古大学 2008
[4]汉语“买卖”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吕文平.内蒙古大学 2007
[5]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 聂志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 刘新春.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9680
【文章来源】:四川外国语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9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材料
1.7 有关说明
2 先秦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2.1 先秦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2.2 小结
3 两汉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3.1 两汉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3.2 小结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共时描写
4.1 魏晋南北朝时期登陟类动词的共时描写
4.2 小结
5 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历时变化及演变特点
5.1 登陟类词汇系统的历时变化
5.2 登陟类词汇系统演变的特点
6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文献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及其发展[J]. 姜彦.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与教学). 2009(10)
[2]上古“向上看”概念场研究[J]. 尹戴忠.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9(05)
[3]语义场的古今演变——对“吃喝”义场演变轨迹的探析[J]. 霍生玉,陈建初. 求索. 2009(08)
[4]索绪尔的共时和历时观点与省力原则的关系[J]. 韩静芸.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02)
[5]先秦“叙说”类动词语义场基本特征[J]. 王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2)
[6]“语告”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J]. 王枫.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5)
[7]《高僧传》建造概念场词汇系统分析[J]. 甘小明. 滁州学院学报. 2008(04)
[8]试论“以人为本”的汉语历史词汇研究[J]. 谭代龙,周文德.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3)
[9]释“乘”[J]. 邵文利. 古汉语研究. 2006(04)
[10]“上”字的隐喻分析[J]. 范立珂.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5)
硕士论文
[1]汉语“行进”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刘恩萍.内蒙古大学 2009
[2]现代汉语动词“升”的认知模式研究[D]. 徐炽喜.南昌大学 2008
[3]汉语“切割”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高龙.内蒙古大学 2008
[4]汉语“买卖”类动词语义场的历史演变研究[D]. 吕文平.内蒙古大学 2007
[5]西晋以前汉译佛经中“说类词”使用情况及其发展演变研究[D]. 聂志军.湖南师范大学 2004
[6]睡觉类动词的历史演变研究[D]. 刘新春.河南大学 2003
本文编号:36196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196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