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是……的”句式习得研究
发布时间:2022-06-02 19:53
在第二语言教学中,“是……的”句式是一个重点和难点句式,也是学生较难掌握的一种句式。本文在借鉴前人本体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对“是……的”句式的习得情况,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部分:引言。介绍了“是……的”句式的研究成果,对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语料来源、调查问卷的题型分布等作了简要说明,并对本文研究的“是……的”句式的范围作了界定。第二部分: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本部分逐一分析了调查问卷中四个大题的正确和偏误的情况,总结出了新疆中小学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在习得“是……的”句式时主要的偏误类型。第三部分:基于调查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为了更加细致地考察“是……的”句式的习得情况,本部分根据调查对象作答的情况把“是……的”句式分为十个小类,考察了学员“是……的”句式的习得情况。第四部分:自然语料调查情况及分析。本部分分析了自然语料中正确用例的情况和主要的偏误类型,对问卷调查的结果进行了佐证。第五部分:“是……的”句式偏误原因分析。本部分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调查对象产生偏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母语负迁移;(2)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3 语料来源
1.4 调查问卷题型分布及说明
1.5 文献综述
1.6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是
1.6.2 “是
1.6.3 “是”和“的”的词性
1.6.4 “是
1.7 本文研究的“是
2. 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第一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1.1 第一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1.2 第一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2 第二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第二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2.2 第二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3 第三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3.1 第三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3.2 第三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4 第四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4.1 第四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4.2 第四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5 小结
3. 基于调查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3.1 “是
3.2 调查对象的分类
3.3 判断标准
3.4 不同等级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是
3.5 “是
4. 自然语料调查情况及分析
4.1 自然语料调查结果及分析
4.1.1 自然语料中正确用例的情况
4.1.2 自然语料中主要的偏误类型
4.2 小结
5. “是
5.1 母语负迁移
5.1.1 缺省“是”
5.1.2 缺少介词
5.1.3 动宾短语出现错误
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2.1 缺少语气助词“的”
5.2.2 语气助词“的”用错位置
5.2.3 因“了”而产生的偏误
5.3 语用知识匮乏
5.3.1 “是”用错位置
5.3.2 答非所问
5.4 教材因素
5.5 语言学习环境
6. 针对本文调查的“是
6.1 根据调查对象的偏误情况进行教学
6.2 处理好教材问题
6.3 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652989
【文章页数】:6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1.3 语料来源
1.4 调查问卷题型分布及说明
1.5 文献综述
1.6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1.6.1 “是
1.6.2 “是
1.6.3 “是”和“的”的词性
1.6.4 “是
1.7 本文研究的“是
2. 问卷调查情况及分析
2.1 第一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1.1 第一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1.2 第一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2 第二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2.1 第二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2.2 第二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3 第三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3.1 第三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3.2 第三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4 第四大题调查结果及分析
2.4.1 第四大题正确用例的情况
2.4.2 第四大题主要的偏误类型
2.5 小结
3. 基于调查问卷的习得情况考察
3.1 “是
3.2 调查对象的分类
3.3 判断标准
3.4 不同等级少数民族双语培训学员“是
3.5 “是
4. 自然语料调查情况及分析
4.1 自然语料调查结果及分析
4.1.1 自然语料中正确用例的情况
4.1.2 自然语料中主要的偏误类型
4.2 小结
5. “是
5.1 母语负迁移
5.1.1 缺省“是”
5.1.2 缺少介词
5.1.3 动宾短语出现错误
5.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5.2.1 缺少语气助词“的”
5.2.2 语气助词“的”用错位置
5.2.3 因“了”而产生的偏误
5.3 语用知识匮乏
5.3.1 “是”用错位置
5.3.2 答非所问
5.4 教材因素
5.5 语言学习环境
6. 针对本文调查的“是
6.1 根据调查对象的偏误情况进行教学
6.2 处理好教材问题
6.3 营造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本文编号:3652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52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