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
发布时间:2022-08-10 18:59
鄂东北江淮官话是江淮官话黄孝片的主体区域。这一地区是典型的方言接缘区域,其北是中原官话,西北是西南官话,东南是江淮官话,东是赣语怀岳片,西南是赣语大通片。鄂东北江淮官话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都表现出了方言接缘区域方言特征混杂的特点。但语言接触的角度看方言特征的系统性,这些特征都反映出是赣语对今天的鄂东北江淮官话产生了干扰,说明今天的江淮官话黄孝片在历史上曾覆盖过赣语,这一分析正好与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的移民历史相吻合。全文内容共分六个部分。第一章绪论。界定本文的研究对象,并简要介绍其地理环境、历史沿革,以及本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第二章介绍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四个方言点的语音系统。第三章对四个方言点的音韵进行比较。鄂东北四地方言的声母系统,从数量和音位来说,应山话和罗田话的声母结构较为一致,黄州话和武穴较为一致;全浊声母清化方向一般都是“平送仄不送”,但区域内从西往东,全浊声母仄声字读送气清音的情况呈逐渐增多态势,赣方言特征的表现从东往西呈式微状态。全浊声母仄声字读送气清音多以词汇形式保留,且多是口语常用词。泥来母的分混,应山话和黄州话完成了洪细合流的演变,变异方向似乎与安徽境内江淮官话...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1.1.1 地理区域与行政沿革
1.1.2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现状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及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
1.2.2 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3 方言个案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1.2.4 前人对于湖北境内江淮官话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节 材料来源
第六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代表点音系
一 应山(城区)
二 黄州(城区)
三 罗田(贺坳乡)
四 武穴(龙坪镇)
第三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音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母系统
3.1.1 全浊声母的清化
3.1.2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3.1.3 泥来影疑日母的今读
3.1.4 小结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韵母系统
3.2.1 果假遇流摄的今读与比较
3.2.2 蟹摄的今读与比较
3.2.3 咸山摄的今读与比较
3.2.4 入声韵的今读
3.2.5 小结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调系统
3.3.1 全浊入声的今读与演变
3.3.2 四地的声调系统及演变
第四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比较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特点
4.1.1 词汇形式的比较
4.1.2 词义的比较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方言词汇的比较
4.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共有词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4.3.1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江淮官话的比较
4.3.2 与西南官话词汇的比较
4.3.3 与赣方言词汇的比较
第四节 四地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
4.4.1 应山和武穴两地词汇的特点
4.4.2 指示词、人称代词和亲属称谓词的变异比较
4.4.3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的变迁类型
第五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语法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动态范畴
5.1.1 汉语动态范畴的相关研究
5.1.2 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3 周边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4 汉语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类型
5.1.5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给与义动词及其用法
5.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相关用法
5.2.2 从处置介词到使役助词
5.2.3 从给与到假设
5.2.4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历史层次
5.2.5 小结: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类型
第六章 语言接触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的移民
6.1.1 宋元时期的移民
6.1.2 明代洪武大移民
第二节 赣语层次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转用干扰
6.2.1 底层干扰——转用引发的干扰
6.2.2 覆盖性移民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干扰
第三节 柯因内化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6.3.1 柯因内语与柯因内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四地方言词汇表
附录二 四地核心词对照表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叠置式音变”献疑[J]. 瞿霭堂,劲松. 语言研究. 2008(02)
[2]从苏皖方言体助词“著”的表现看方言接触的后果和机制[J]. 王健. 中国语文. 2008(01)
[3]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J]. 赵学玲. 语言研究. 2007(04)
[4]黄孝片方言■韵系的历史层次及来源[J]. 周杨. 语言研究. 2007(04)
[5]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 刘祥柏. 方言. 2007(04)
[6]湖北安陆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J]. 盛银花. 方言. 2007(02)
[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 吴福祥. 民族语文. 2007(02)
[8]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J]. 戴黎刚. 当代语言学. 2007(01)
[9]止开三知庄章组字在近代汉语的两种演变类型[J]. 桑宇红. 语文研究. 2007(01)
[10]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 戴庆厦,罗自群. 语言研究. 2006(04)
博士论文
[1]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D]. 王宏佳.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复旦大学 2007
[4]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D]. 谢荣娥.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 石绍浪.北京语言大学 2007
[6]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复旦大学 2006
[7]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 林素娥.复旦大学 2006
[8]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 陈淑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 黄晓东.北京语言大学 2004
[10]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 刘泽民.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 陈晓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孝感(花园镇)话音韵研究[D]. 郭丽.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六安话语音研究[D]. 何自胜.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双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 黄碧云.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74180
【文章页数】:27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
1.1.1 地理区域与行政沿革
1.1.2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现状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及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研究现状
1.2.2 汉语方言区域的研究现状
1.2.3 方言个案研究的新角度和新方法
1.2.4 前人对于湖北境内江淮官话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第三节 研究目标及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原则与方法
第五节 材料来源
第六节 符号说明
第二章 代表点音系
一 应山(城区)
二 黄州(城区)
三 罗田(贺坳乡)
四 武穴(龙坪镇)
第三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音韵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母系统
3.1.1 全浊声母的清化
3.1.2 精知庄章组声母的演变
3.1.3 泥来影疑日母的今读
3.1.4 小结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韵母系统
3.2.1 果假遇流摄的今读与比较
3.2.2 蟹摄的今读与比较
3.2.3 咸山摄的今读与比较
3.2.4 入声韵的今读
3.2.5 小结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声调系统
3.3.1 全浊入声的今读与演变
3.3.2 四地的声调系统及演变
第四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比较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词汇特点
4.1.1 词汇形式的比较
4.1.2 词义的比较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方言词汇的比较
4.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方言共有词
第三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周边方言的比较
4.3.1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与江淮官话的比较
4.3.2 与西南官话词汇的比较
4.3.3 与赣方言词汇的比较
第四节 四地方言词汇的内部比较
4.4.1 应山和武穴两地词汇的特点
4.4.2 指示词、人称代词和亲属称谓词的变异比较
4.4.3 鄂东北江淮官话词汇的变迁类型
第五章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语法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动态范畴
5.1.1 汉语动态范畴的相关研究
5.1.2 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3 周边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形式
5.1.4 汉语方言动态范畴的表现类型
5.1.5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动态范畴表现形式的特点
第二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的给与义动词及其用法
5.2.1 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相关用法
5.2.2 从处置介词到使役助词
5.2.3 从给与到假设
5.2.4 小结:鄂东北江淮官话给予义动词的历史层次
5.2.5 小结:接触引发的语法演变的类型
第六章 语言接触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第一节 鄂东北江淮官话区域内的移民
6.1.1 宋元时期的移民
6.1.2 明代洪武大移民
第二节 赣语层次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转用干扰
6.2.1 底层干扰——转用引发的干扰
6.2.2 覆盖性移民对鄂东北江淮官话的干扰
第三节 柯因内化与鄂东北江淮官话的演变
6.3.1 柯因内语与柯因内化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四地方言词汇表
附录二 四地核心词对照表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叠置式音变”献疑[J]. 瞿霭堂,劲松. 语言研究. 2008(02)
[2]从苏皖方言体助词“著”的表现看方言接触的后果和机制[J]. 王健. 中国语文. 2008(01)
[3]汉语方言影疑母字声母的分合类型[J]. 赵学玲. 语言研究. 2007(04)
[4]黄孝片方言■韵系的历史层次及来源[J]. 周杨. 语言研究. 2007(04)
[5]江淮官话的分区(稿)[J]. 刘祥柏. 方言. 2007(04)
[6]湖北安陆方言的否定词和否定式[J]. 盛银花. 方言. 2007(02)
[7]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 吴福祥. 民族语文. 2007(02)
[8]历史层次分析法——理论、方法及其存在的问题[J]. 戴黎刚. 当代语言学. 2007(01)
[9]止开三知庄章组字在近代汉语的两种演变类型[J]. 桑宇红. 语文研究. 2007(01)
[10]语言接触研究必须处理好的几个问题[J]. 戴庆厦,罗自群. 语言研究. 2006(04)
博士论文
[1]丹江方言语法研究[D]. 苏俊波.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湖北咸宁方言词汇研究[D]. 王宏佳.华中师范大学 2007
[3]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 吴波.复旦大学 2007
[4]秦汉时期楚方言区文献的语音研究[D]. 谢荣娥.华东师范大学 2007
[5]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 石绍浪.北京语言大学 2007
[6]河南方言语音的演变与层次[D]. 刘雪霞.复旦大学 2006
[7]湘语与吴语语序类型比较研究[D]. 林素娥.复旦大学 2006
[8]鄂东方言的量范畴研究[D]. 陈淑梅.华中科技大学 2006
[9]浙江安吉县官话方言岛研究[D]. 黄晓东.北京语言大学 2004
[10]客赣方言历史层次研究[D]. 刘泽民.上海师范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阳新方言被动句研究[D]. 陈晓云.华中师范大学 2007
[2]孝感(花园镇)话音韵研究[D]. 郭丽.陕西师范大学 2006
[3]六安话语音研究[D]. 何自胜.福建师范大学 2005
[4]双峰方言“把”字句研究[D]. 黄碧云.暨南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6741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74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