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熟语的多维对比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11 14:40
语言是人类交流思想的工具,无论何种语言,人类这一工具都必须具有功能强、体构简、耗能少的共性。语言的这一共性促发了熟语这个特殊又极具特点的语言形式的发展、演变和完善。熟语是一个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华所在,也是对民族语言文化发展和变化最敏感的部分,所以研究熟语能帮助我们更好更快捷地学习语言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语系,它们的熟语是两族人民不同的生活方式、自然社会环境、价值观及思维模式的映射。汉英熟语对比研究能为我们展开一幅清晰的两族语言文化画卷,更能深化对比语言学理论和实践工作。改革开放至今30多年是我国汉英熟语对比研究的黄金期,成果颇丰。但据笔者统计,这些成果虽多却不够深入,系统性稍显不足,缺乏将汉英熟语进行整合讨论的论著。有鉴于此,本文拟从七个维度对汉英熟语进行整合对比分析,以期系统地发掘它们之间的异同,总结一些规律,为我国熟语以及对比语言学研究做一点工作,并为熟语翻译和语言教学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水文的第一章对研究的缘起、意义和研究方法做了简要阐述,并介绍了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本章是全文的基调,为文章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章对汉英熟语的界定、特征进行了详述,比较了它们的不同...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本题研究的缘起
1.1.2 本题研究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与历史
1.2.1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1.2.2 西方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2.3 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思路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语料的来源和使用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英熟语研究综述
2.1 汉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2 汉语熟语的研究
2.3 英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4 英语熟语的研究
2.5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熟语的形成和理解
3.1 汉语熟语的形成
3.1.1 佛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2 道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3 诸子百家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4 文学作品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5 科举制度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6 农业经济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7 中医文化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2 英语熟语的形成
3.2.1 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2 《圣经》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3 莎士比亚戏剧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4 文学家思想家和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3 汉英熟语形成的共性
3.4 汉英熟语的理解
3.4.1 汉语熟语的理解
3.4.2 英语熟语的理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4.1 汉英熟语比喻的类别
4.1.1 汉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2 英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3 汉英熟语比喻类别的差异
4.2 汉英熟语比喻的共性
4.2.1 喻体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2.2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3 汉英熟语比喻的差异
4.3.1 汉英动物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1 “马”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2 “狗”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3 “龙”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 汉英颜色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1 “蓝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3.2.2 “红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5.1 汉英熟语与民族习俗
5.1.1 汉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2 英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3 汉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1.4 英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2 汉英熟语与地域风貌
5.2.1 汉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2.2 英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3 汉英熟语与民族心理
5.3.1 汉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3.2 英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伦理道德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6.1 汉英熟语与伦理
6.1.1 “天人合一”论与“天人两分”论
6.1.2 “整体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
6.2 汉英熟语与道德观念
6.2.1 表达相似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2.2 表达相异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宗教人性观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7.1 汉族宗教人性观与汉语熟语
7.2 英国基督教人性观与英语熟语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思维方式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8.1 汉英哲学思想的基本差异
8.2 汉语的形象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
8.2.1 汉语的形象思维与汉语熟语
8.2.2 英语的抽象思维与英语熟语
8.3 汉语的直觉思维和英语的推理思维
8.3.1 汉语的直觉思维与汉语熟语
8.3.2 英语的推理思维与英语熟语
8.4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和英语个体分析思维
8.4.1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与汉语熟语
8.4.2 英语个体分析思维与英语熟语
8.5 汉英思维方式的辨证思考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审美情趣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9.1 汉族审美与汉语熟语
9.1.1 汉语熟语的意境审美
9.1.2 汉语熟语的语音审美
9.1.3 汉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2 英语民族审美与英语熟语
9.2.1 英语熟语的音韵审美
9.2.2 英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10.1 汉英对比与翻译
10.2 翻译方法概述
10.2.1 直译和意译
10.2.2 归化和异化
10.3 汉英熟语的翻译
10.3.1 功能对等理论
10.3.2 喻体对接策略
10.3.3 汉英熟语的翻译方法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木文的基本认识
11.2 本文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中的表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观念现象的文字:中西审美思维源发机制探微[J]. 王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2]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J]. 黄曼,肖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3]汉英民族间的语言审美差异及其翻译原则[J]. 李建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4]英汉语音审美属性对比研究[J]. 陈文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5]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J]. 忽文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S1)
[6]成语韵律漫议[J]. 于广元.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6)
[7]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横议[J]. 邓辉,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8]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 方仪力. 上海翻译. 2012(03)
[9]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 沈家煊. 现代外语. 2012(01)
[10]论中西伦理道德观念差异的习语映射[J]. 张力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 寇福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 郭富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汉语言隐喻特质[D]. 范爱贤.山东大学 2005
[4]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 武恩义.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 鲍志坤.复旦大学 2003
[6]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 姜玲.河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中国山水画时空意识研究[D]. 王蕾蕾.山东大学 2010
[2]汉语熟语的文化观照和文化理据[D]. 王岩.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形成和民族特色[D]. 李生贵.广西大学 2006
[4]中英习语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D]. 王青.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熟语性与熟语形成的研究[D]. 刘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0755
【文章页数】:163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本题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1.1 本题研究的缘起
1.1.2 本题研究的意义
1.1.2.1 理论意义
1.1.2.2 实践意义
1.2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与历史
1.2.1 语言对比研究的哲学基础
1.2.2 西方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2.3 汉英语言对比研究的历史
1.3 本文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3.1 本文研究的思路
1.3.2 本文研究的方法
1.4 本文语料的来源和使用
1.5 本文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汉英熟语研究综述
2.1 汉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2 汉语熟语的研究
2.3 英语熟语的界定和特征
2.4 英语熟语的研究
2.5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汉英熟语的形成和理解
3.1 汉语熟语的形成
3.1.1 佛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2 道教思想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3 诸子百家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4 文学作品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5 科举制度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6 农业经济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1.7 中医文化与汉语熟语的形成
3.2 英语熟语的形成
3.2.1 希腊罗马神话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2 《圣经》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3 莎士比亚戏剧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2.4 文学家思想家和与英语熟语的形成
3.3 汉英熟语形成的共性
3.4 汉英熟语的理解
3.4.1 汉语熟语的理解
3.4.2 英语熟语的理解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比喻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4.1 汉英熟语比喻的类别
4.1.1 汉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2 英语熟语比喻的类别
4.1.3 汉英熟语比喻类别的差异
4.2 汉英熟语比喻的共性
4.2.1 喻体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2.2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汉英熟语
4.3 汉英熟语比喻的差异
4.3.1 汉英动物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1 “马”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2 “狗”熟语喻体的差异
4.3.1.3 “龙”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 汉英颜色熟语喻体的差异
4.3.2.1 “蓝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3.2.2 “红色”喻体在汉英熟语里的差异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民俗文化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5.1 汉英熟语与民族习俗
5.1.1 汉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2 英语熟语与居住民俗
5.1.3 汉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1.4 英语熟语与饮食民俗
5.2 汉英熟语与地域风貌
5.2.1 汉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2.2 英语熟语与地域风貌
5.3 汉英熟语与民族心理
5.3.1 汉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3.2 英语熟语与数字意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伦理道德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6.1 汉英熟语与伦理
6.1.1 “天人合一”论与“天人两分”论
6.1.2 “整体本位”论与“个体本位”论
6.2 汉英熟语与道德观念
6.2.1 表达相似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2.2 表达相异道德观的汉英熟语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宗教人性观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7.1 汉族宗教人性观与汉语熟语
7.2 英国基督教人性观与英语熟语
7.3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思维方式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8.1 汉英哲学思想的基本差异
8.2 汉语的形象思维和英语的抽象思维
8.2.1 汉语的形象思维与汉语熟语
8.2.2 英语的抽象思维与英语熟语
8.3 汉语的直觉思维和英语的推理思维
8.3.1 汉语的直觉思维与汉语熟语
8.3.2 英语的推理思维与英语熟语
8.4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和英语个体分析思维
8.4.1 汉语整体综合思维与汉语熟语
8.4.2 英语个体分析思维与英语熟语
8.5 汉英思维方式的辨证思考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审美情趣视野下的汉英熟语对比
9.1 汉族审美与汉语熟语
9.1.1 汉语熟语的意境审美
9.1.2 汉语熟语的语音审美
9.1.3 汉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2 英语民族审美与英语熟语
9.2.1 英语熟语的音韵审美
9.2.2 英语熟语的语义审美
9.3 本章小结
第十章 汉英熟语对比研究与翻译
10.1 汉英对比与翻译
10.2 翻译方法概述
10.2.1 直译和意译
10.2.2 归化和异化
10.3 汉英熟语的翻译
10.3.1 功能对等理论
10.3.2 喻体对接策略
10.3.3 汉英熟语的翻译方法
10.4 本章小结
第十一章 结语
11.1 木文的基本认识
11.2 本文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本研究中的表格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作为观念现象的文字:中西审美思维源发机制探微[J]. 王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05)
[2]论英汉习语中的设喻连续体[J]. 黄曼,肖洒.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4)
[3]汉英民族间的语言审美差异及其翻译原则[J]. 李建波.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4]英汉语音审美属性对比研究[J]. 陈文凯.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4)
[5]中西审美文化的差异[J]. 忽文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3(S1)
[6]成语韵律漫议[J]. 于广元.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12(06)
[7]中西历史哲学思想的特点及其发展横议[J]. 邓辉,陶浊.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6)
[8]直译与意译:翻译方法、策略与元理论向度探讨[J]. 方仪力. 上海翻译. 2012(03)
[9]怎样对比才有说服力——以英汉名动对比为例[J]. 沈家煊. 现代外语. 2012(01)
[10]论中西伦理道德观念差异的习语映射[J]. 张力文.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01)
博士论文
[1]汉英谚语对比研究[D]. 寇福明.中央民族大学 2007
[2]意合形合的汉英对比研究[D]. 郭富强.华东师范大学 2006
[3]汉语言隐喻特质[D]. 范爱贤.山东大学 2005
[4]英汉典故对比研究[D]. 武恩义.中央民族大学 2006
[5]情感的英汉语言表达对比研究[D]. 鲍志坤.复旦大学 2003
[6]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英汉隐喻句对比研究[D]. 姜玲.河南大学 2003
硕士论文
[1]中国山水画时空意识研究[D]. 王蕾蕾.山东大学 2010
[2]汉语熟语的文化观照和文化理据[D]. 王岩.华中师范大学 2006
[3]从跨文化视角看英汉习语的形成和民族特色[D]. 李生贵.广西大学 2006
[4]中英习语价值取向的对比研究[D]. 王青.山东师范大学 2006
[5]熟语性与熟语形成的研究[D]. 刘薇.华东师范大学 2006
本文编号:36907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90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