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上”及其相关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22-10-20 13:05
本文采用形式与意义相结合,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结构主义相关理论、语法化理论、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共时和历时两个层面集中对“V上”及其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全文除去绪论和结语以外共分为如下四章: 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把“V上”的语法意义分成三类:表趋向意义的“V上1”、表结果意义的“V上2”和表时体意义的“V上。”,并对每类“V上”的语义和句式进行具体的考察。针对前人对“V上”意义分类过于详细、混淆动词意义的问题,将“V上”的结果意义重新划分为三类。 第二章,对“V上”的历时演变及其虚化机制进行了考察。从五个大概的历史时段对“上”的意义演变及“V上”结构的形成发展进行了考察,细致详尽地勾勒出“V上”结构的历时发展过程。虚化机制方面,与大多数动趋式一样,“V上”的虚化主要是概念隐喻和重新分析两种机制的共同作用,隐喻导致了其意义从实到虚,重新分析导致其结构由连动转为动补。 第三章,“V上”与“V下”的不对称考察。分别对处在不同语法化阶段的三类“V上”“V下”的不对称表现进行描写,并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原型效应和隐喻知识对产生这些不对称现象的原因进行...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前人研究概况
1.2.1 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1.2.2 "V上"个案研究
1.3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V上"的语法意义及其相关句式
2.1 表趋向意义的V上_1
2.1.1 V上_1的语法意义
2.1.2 V上_1所构成的句式
2.2 表结果意义的V上_2
2.2.1 V上_2的语法意义
2.2.2 V上_2所构成的句式
2.3 表时体意义的V上_3
2.3.1 V上_3的语法意义
2.3.2 V上_3所构成的句式
第三章 "V上"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探析
3.1 "V上"结构的历时演变过程
3.1.1 两汉时期——趋向义"V上"萌芽期
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义"V上"形成期
3.1.3 唐五代时期——趋向义"V上"发展期
3.1.4 宋、元时期——结果义"V上"发展期
3.1.5 明清至今——时体义"V上"的出现
3.2 "V上"的语法化动因探析
3.2.1 隐喻投射
3.2.2 重新分析
第四章 "V上"与"V下"的不对称考察
4.1 "V上"与"V下"对称与不对称的表现
4.1.1 趋向义"V上"与"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4.1.2 结果义"V上"与"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4.1.3 "V上"可表时体义,"V下"不可
4.1.4 结论
4.2 "V上"与"V下"不对称的原因解释
4.2.1 "上""下"的原型语义和原型效应
4.2.2 "V上"与"V下"的非对立形式的解释
4.2.3 "V上"与"V下"语义指向性不对称的认知解释
第五章 "V上"与其他相关格式的比较
5.1 "V上"与"V开"的比较
5.1.1 "V上"和"V开"表结果义的比较
5.1.2 "V上"和"V开"表起始义的比较
5.2 "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1 趋向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2 结果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3 时体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 卢英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2]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J].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3]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高顺全. 汉语学习. 2001(03)
[4]趋向结构中的客观参照和主观参照[J]. 肖双荣. 娄底师专学报. 2000(01)
[5]动趋式研究述略[J]. 田宇贺.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6]“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7]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8]<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 古川 裕.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9]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1)
[10]论趋向动词问题[J]. 卢英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 李琳.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94566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前人研究概况
1.2.1 对趋向补语的研究
1.2.2 "V上"个案研究
1.3 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
第二章 "V上"的语法意义及其相关句式
2.1 表趋向意义的V上_1
2.1.1 V上_1的语法意义
2.1.2 V上_1所构成的句式
2.2 表结果意义的V上_2
2.2.1 V上_2的语法意义
2.2.2 V上_2所构成的句式
2.3 表时体意义的V上_3
2.3.1 V上_3的语法意义
2.3.2 V上_3所构成的句式
第三章 "V上"结构的语法化过程及动因探析
3.1 "V上"结构的历时演变过程
3.1.1 两汉时期——趋向义"V上"萌芽期
3.1.2 魏晋南北朝时期——趋向义"V上"形成期
3.1.3 唐五代时期——趋向义"V上"发展期
3.1.4 宋、元时期——结果义"V上"发展期
3.1.5 明清至今——时体义"V上"的出现
3.2 "V上"的语法化动因探析
3.2.1 隐喻投射
3.2.2 重新分析
第四章 "V上"与"V下"的不对称考察
4.1 "V上"与"V下"对称与不对称的表现
4.1.1 趋向义"V上"与"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4.1.2 结果义"V上"与"V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4.1.3 "V上"可表时体义,"V下"不可
4.1.4 结论
4.2 "V上"与"V下"不对称的原因解释
4.2.1 "上""下"的原型语义和原型效应
4.2.2 "V上"与"V下"的非对立形式的解释
4.2.3 "V上"与"V下"语义指向性不对称的认知解释
第五章 "V上"与其他相关格式的比较
5.1 "V上"与"V开"的比较
5.1.1 "V上"和"V开"表结果义的比较
5.1.2 "V上"和"V开"表起始义的比较
5.2 "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1 趋向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2 结果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5.2.3 时体义"V上"与"V起来"的比较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现代汉语中的“延续体”[J]. 卢英顺.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0(03)
[2]趋向补语的语义特征和句法功能[J]. 杨希英.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3(05)
[3]体标记“下来”、“下去”补议[J]. 高顺全. 汉语学习. 2001(03)
[4]趋向结构中的客观参照和主观参照[J]. 肖双荣. 娄底师专学报. 2000(01)
[5]动趋式研究述略[J]. 田宇贺. 零陵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01)
[6]“上”、“下”隐喻映射的对称与不对称现象分析[J]. 李文莉. 零陵学院学报. 2004(03)
[7]九十年代以来的趋向动词研究述评[J]. 孙斐,定远. 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01)
[8]<起点>指向和<终点>指向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解释[J]. 古川 裕.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3)
[9]动词后趋向补语和宾语的位置问题[J]. 陆俭明. 世界汉语教学. 2002(01)
[10]论趋向动词问题[J]. 卢英顺. 徐州师范大学学报. 2001(01)
硕士论文
[1]趋向补语“下”的语法化过程及相关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卢莉.上海师范大学 2006
[2]趋向词“起来”的相关格式及其语法化研究[D]. 李琳.上海师范大学 2005
[3]动后“上”的语法化过程和“V上”结构的句法语义问题研究[D]. 潘海峰.上海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6945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694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