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字中“囗”形多义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2-12-25 15:04
对于古文字中“口”形多义性,前贤学者早已有所认识和论述,也产生发表了一些相关的论作。但是,这些或多只是略微提及,或分类不清、条理不明,尚缺乏全面系统的考察研究。有鉴于此,笔者在借鉴前贤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古文字中“口”形所表示的意义系统地归并为七大类型,并对每一意义类型举了较为详实的例子进行论证。同时,通过对古文字“口”形多义性的分类考察,进一步探讨了造成其多义性的原由及汉字构形与汉民族传统思维习惯之间相辅渗透、息息相关的密切关系。最后,本文还结合“口”形这一选题,探讨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汉字发展演变的规律,以期对这些规律能有更为细致具体的认识和把握。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字构形与客观物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分类释例(上)
第一节 表与口有关的
第二节 表示人之头形或圆形之物
第三节 表器皿、器具
第四节 表建筑区域或建筑物的某一部分
第二章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分类释例(下)
第一节 表区别符号
第二节 表装饰性符号
第三节 其它
第三章 "(?)"形多义性之原由及汉字构形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模式
第一节 "(?)"形多义性的原由
第二节 汉字构形与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 从"(?)"形看古文字演变的规律性
第一节 音化
第二节 类变
第三节 义近形旁通用
第四节 羡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向”本义发微[J]. 李丽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2]郭店简古文二考[J]. 何琳仪.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05)
[3]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表现[J]. 李瑞河. 江西社会科学. 2001(07)
[4]古文字中的“口”形区别符号[J]. 贾文.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0(03)
[5]关于汉字早期形声化现象的再认识[J]. 马育良. 安徽大学学报. 1999(06)
[6]汉字的表现方式与意象思维[J]. 王作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3)
[7]论汉字构形与传统思维模式[J]. 林钦娟. 学术论坛. 1999(01)
[8]试论汉字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J]. 杨启光. 汉字文化. 1997(04)
[9]论文字形体的整体性[J]. 姚孝遂.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5)
[10]汉字构形的主体思维及其人文精神[J]. 申小龙. 学术月刊. 1994(11)
本文编号:3726844
【文章页数】:6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汉字构形与客观物象的复杂关系
第二节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研究述评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一章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分类释例(上)
第一节 表与口有关的
第二节 表示人之头形或圆形之物
第三节 表器皿、器具
第四节 表建筑区域或建筑物的某一部分
第二章 古文字中"(?)"形多义性分类释例(下)
第一节 表区别符号
第二节 表装饰性符号
第三节 其它
第三章 "(?)"形多义性之原由及汉字构形与汉民族传统思维模式
第一节 "(?)"形多义性的原由
第二节 汉字构形与汉民族传统的思维模式
第四章 从"(?)"形看古文字演变的规律性
第一节 音化
第二节 类变
第三节 义近形旁通用
第四节 羡符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向”本义发微[J]. 李丽华. 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4)
[2]郭店简古文二考[J]. 何琳仪.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02(05)
[3]汉民族传统思维方式在汉字中的表现[J]. 李瑞河. 江西社会科学. 2001(07)
[4]古文字中的“口”形区别符号[J]. 贾文.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0(03)
[5]关于汉字早期形声化现象的再认识[J]. 马育良. 安徽大学学报. 1999(06)
[6]汉字的表现方式与意象思维[J]. 王作新.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99(03)
[7]论汉字构形与传统思维模式[J]. 林钦娟. 学术论坛. 1999(01)
[8]试论汉字和汉民族的具象思维方式[J]. 杨启光. 汉字文化. 1997(04)
[9]论文字形体的整体性[J]. 姚孝遂.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1996(05)
[10]汉字构形的主体思维及其人文精神[J]. 申小龙. 学术月刊. 1994(11)
本文编号:37268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726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