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转、隐喻结构的对外汉语成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24-06-01 13:56
成语是汉语系统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以往关于成语的探讨大多在语言本体层面展开,忽视了成语的认知面向。随着当代认知语言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能够有效地解释汉语成语现象。然而,关于如何将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引入成语教学模式的研究却并不多,也很少有人关注这种教学模式是否对对外汉语教学存在着积极影响。尽管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的认知基础不同,前者依托于邻近性,而后者则关乎相似性,但是一方面,认知转喻与认知隐喻在认知结构方面具有同构性;另一方面,相似性与邻近性之间存在着经验的连续性。因而不少认知语言学家在解析具体语料时,会将此两种认知思维并置使用,笔者亦采用该种分析模式。本文以认知转喻和认知隐喻理论为基础,借助“源域、目标域以及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关系”加以表征的认知结构分析汉语成语;就成语之中是否存在认知转、隐喻现象,将成语分为“非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和“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并将认知转、隐喻类成语再细分为五种类型:源域+喻词+目标域类成语、源域+喻词类成语、源域+目标域类成语、典故型源域类成语和普通型源域类成语,从认知的视角出发将所有汉语成语概括为六类;明确分...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方法
二、成语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2.1 成语相关概念界定
2.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成语研究
2.3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三、基于认知转、隐喻理论的成语分析
3.1 当前成语研究中认知转、隐喻模型应用分析
3.1.1 认知隐喻模型应用分析
3.1.2 认知转喻模型应用分析
3.2 适用于成语的认知转、隐喻分析框架
3.3 认知转、隐喻视角下的成语分类
3.3.1 非转、隐喻类成语
3.3.2 转、隐喻类成语
四、留学生学习成语的情况分析
4.1 测试目的
4.2 测试对象
4.3 测试内容
4.3.1 六册《发展汉语·综合教程》的成语概况
4.3.2 两册《发展汉语·中级教程》中的成语分布
4.3.3 测试卷的语料筛选与题型设置
4.4 测试卷的回收及其数据的初步分析
4.5 有声思维研究及其结果分析
4.6 原因分析
五、转、隐喻结构在教学中的尝试
5.1 教学目的
5.2 教学设计
5.3 教学流程
5.3.1 转、隐喻成语教学模式的界定
5.3.2 对比测试
5.3.3 成语拓展能力考察
5.4 对比结果分析
5.4.1 学习成语后测试结果分析
5.4.2 学生反馈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方向(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985994
【文章页数】:9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1.1 研究的缘起
1.2 研究内容与目标
1.3 研究方法
二、成语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研究现状
2.1 成语相关概念界定
2.2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成语研究
2.3 认知隐喻视角下的语言研究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三、基于认知转、隐喻理论的成语分析
3.1 当前成语研究中认知转、隐喻模型应用分析
3.1.1 认知隐喻模型应用分析
3.1.2 认知转喻模型应用分析
3.2 适用于成语的认知转、隐喻分析框架
3.3 认知转、隐喻视角下的成语分类
3.3.1 非转、隐喻类成语
3.3.2 转、隐喻类成语
四、留学生学习成语的情况分析
4.1 测试目的
4.2 测试对象
4.3 测试内容
4.3.1 六册《发展汉语·综合教程》的成语概况
4.3.2 两册《发展汉语·中级教程》中的成语分布
4.3.3 测试卷的语料筛选与题型设置
4.4 测试卷的回收及其数据的初步分析
4.5 有声思维研究及其结果分析
4.6 原因分析
五、转、隐喻结构在教学中的尝试
5.1 教学目的
5.2 教学设计
5.3 教学流程
5.3.1 转、隐喻成语教学模式的界定
5.3.2 对比测试
5.3.3 成语拓展能力考察
5.4 对比结果分析
5.4.1 学习成语后测试结果分析
5.4.2 学生反馈分析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启示
6.3 研究方向(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本文编号:39859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39859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