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

发布时间:2017-06-20 18:03

  本文关键词: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隐喻理论中,,最引人注目的可以说是对隐喻的工作机制的研究,这其实也是隐喻理论的核心。通过对隐喻运作机制的揭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隐喻的本质进而充分使用隐喻,从而达到更透彻地感知和了解世界的目的。由于传统隐喻理论不能真正揭示隐喻的本质,本文力图从现代认知角度探讨隐喻的运作机制。本研究主要通过呈现目前最受欢迎的两种隐喻理论——概念隐喻理论和概念整合理论——而进行的。 除引言和结论两部分外,本文分三章。第一章对隐喻研究进行了回顾,包括传统隐喻观和现代隐喻观。传统隐喻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应该说是以Aristotle为代表的“对比论”和以Quintilian代表的“替代论”。前者认为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后者认为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综合这两种观点,传统隐喻理论将隐喻看作是词语层面上的一种修辞方式,将隐喻的功能看作是一种“附加的”,可有可无的“装饰”。同时也把隐喻看作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传统的语言现象隐喻观受到了Richards和Black提出的“互动”隐喻观的挑战,出现了隐喻的认知转向。互动隐喻观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过程的产物,人类的思维过程本质上是隐喻性的。隐喻是用来指本体和 喻体发生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特殊语言现象。隐喻互动可归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 每一个隐喻陈述有两个互相区别的主词,分别称作“基本主词”(primary subject)和次要主词(secondary subject)。 ·次要主词应该作为一个系统而非个别事物来看待。 · 隐喻话语中通过次要主词中可预测的由一系列“联想隐含”(associated implication) WP=74 所组成的“隐含复合体“(implicative complex)映射到主要主词上,以达到隐喻效果。 ·隐喻陈述的作者通过对次要主词隐含复合体中的相似的陈述,对基本主词中的特征进行选择、强调、压制并组织基本主词的特征。 ·在某一特定的隐喻陈述的语境中,两个主词按照下列方式发生“相互作用”;基本主词在场引发听话者选择次要主词的部分特征;促使他构建一套平行的,与基本主词相符的隐含复合体;同时诱发次要主词中相似的变化。 互动理论打破了传统理论把隐喻只看作是词语层面的偏离的局限,认为隐喻还是句子层次上的语义现象。更重要的是互动论不再把隐喻只简单地看作是一种语言的装饰,它更主要的是体现了人类的思维过程。因此,互动论为以后的隐喻认知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互动论对隐喻互动的方向性、系统性和依据的解释并不明确,认知观的追随者对这些局限做出了补充。 第二章对隐喻的运作机制从认知角度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本章主要探讨了两个目前较受欢迎的两种隐喻认知理论——Lakoff和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和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基本上是概念的,是思维过程,即借一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隐喻的运作是跨概念域的映射;并且这种映射呈非对称性,因为它是从源域(具体的)映射到目标域(抽象的)上的。这种映射首先是将源域中的元素与目标域中的元素进行本体映射,当本体映射被激活,就会产生认识映射,即将源域的推理模式映射到目标域的推理模式上。隐喻映射的基础是意象图式。隐喻映射的过程遵循一致性原则和目标域优先原则。前者指源域的相关要素必须与目标域的相关要素相对应;后者指映射时目标域本身的结构不可被破坏,目标域的结构制约着映射的内容和数量。至此可以发现Lakoff和Black在隐喻运作机制解释上的共同之处:他们都认为隐喻是将喻体的有关特点映射到本 WP=75 体,同时本体会对被映射的特点作出选择和限制,映射的结果是本体具有了喻体的一些特征。但Lakoff和Black还存在着分歧。根据相互作用论,投射的结果不仅影响到本体,而且还会改变喻体的意义,因此他认为隐喻是对称的。而Lakoff等认为喻体的意义在投射前后都不变,改变的只有本体的意义,因而他们否定了隐喻的对称性。 概念隐喻理论比较明确地揭示了隐喻所涉及的两个领域之间的互动这一重要特点,认为映射是从源域到目标域。但这种“单向映射”无法解释象The surgeon is a butcher这类具有复杂结构的隐喻运作过程。对Lakoff的映射理论构成补充的是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该理论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心理空间、概念整合和优化原则。“心理空间是人们在进行思考、交谈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小型概念包(conceptual packets)”(Fauconnier和Turner 1996:113)。人类在思考和交谈时,不断建立心理空间,建立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位置、现实等概念(汪少华,2002)。随着心理空间理论的发展,Fauconner和Turner(1994; 1998)又提出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概念整合即建立相互映射的心理空间网络,由四个心理空间组成,其中两个心理空间被称为输入空间(input spaces),并在它们之间建立跨空间的映射空间,即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第四个空间被称为合成空间(blended space),是从输入空间中进行选择性的映射而来,在这一空间中有一个以各种方式形
【关键词】:隐喻 认知 运作机制 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H05
【目录】:
  • Introduction8-10
  • Chapter One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Study of Metaphor10-16
  • 1.1 Traditional view: a linguistic perspective10-12
  • 1.1.1 The comparison view10-11
  • 1.1.2 The substitution view11-12
  • 1.2 Contemporary view: a cognitive perspective12-16
  • Chapter Two Cognitive Views on the Working Mechanism of Metaphor16-36
  • 2.1 Conceptual Metaphor Theory (CMT)16-26
  • 2.1.1 Conceptual metaphor16-18
  • 2.1.2 Cross-domain mapping18-22
  • 2.1.3 Invariance Principle and Target Domain Overrides22-26
  • 2.2 Blending Theory (BT)26-36
  • 2.2.1 Mental space27-28
  • 2.2.2 Conceptual blending28-33
  • 2.2.3 Optimality Principles33-36
  • Chapter Three Findings, Discussion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phor36-67
  • 3.1 Findings and discussions36-47
  • 3.1.1 Relationship between CMT&BT: complementary36-43
  • 3.1.2 Similarity & difference: basis for metaphor working43-45
  • 3.1.3 Imagination & Rationality: central role in metaphor working45-47
  • 3.2 Applications of metaphor47-67
  • 3.2.1 Metaphor in humour making47-52
  • 3.2.2 Metaphor in language teaching52-57
  • 3.2.3 Metaphor in political life57-67
  • Conclusion67-69
  • References69-73
  • Abstract (Chinese)73-77
  • Abstract(English)77-8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春梅;曲晶;;从认知角度谈隐喻的运作机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王晶;;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概念整合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林俐;王海燕;;探求概念整合中的认知连接链[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王倩;;幽默言语认知心理机制的关联及整合[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5 邱世超;;中国相声中幽默的概念整合视角研究[J];大舞台;2011年05期

6 方碧月;张志江;;言语幽默的关联整合模式——与王文斌、林波商榷[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周大军;;泛化军语解读的认知过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邓国栋;;移就的认知分析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李松;;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委婉语的认知阐释[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冉明志;;概念整合理论对死亡委婉语的阐释[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江;;论我国新药风险投资基金的发展模式[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长三角生物医药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4年

2 单伟;;深化市场化运作机制 创新精细化管理思路[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第9辑)——第十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9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任福民;;国有土地的市场化与出让运作机制[A];中国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研究——中国土地学会199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2年

4 黄学舜;叶曙明;袁尚德;;土地开发整理运作机制及发展浅谈[A];“土地整理与城市化”研究文集[C];2003年

5 王茂亮;;健全“图文并重”的运作机制[A];建立科学的图片运营机制——第六届全国报纸总编辑新闻摄影研讨会文集[C];2003年

6 过聚荣;;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运行机制的比较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彭燕;;县级图书馆运作机制探析[A];公共文化服务与图书馆实践的创新——浙江省图书馆学会第十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闸北区大宁街道课题组;;创建学习型社区运作机制的研究[A];2003年中国成人教育年会论文集[C];2003年

9 肖晶;;构筑制度与技术协同互动的法定图则运作机制[A];规划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宋雪松;文旭;;二语习得中的概念整合模式[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毅文;印度外贸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机制[N];中国国门时报(中国出入境检验疫报);2001年

2 王旺声 郭幼钦;把钱借给真正的穷人[N];福建日报;2006年

3 市城市信用社董事长、党委书记 牛君彬;完善现代银行运作机制 开创经营管理工作新局面[N];平顶山日报;2008年

4 市政府副秘书长、市行政服务中心主任 张忠喜;努力把行政服务中心工作提高一个新水平[N];新乡日报;2007年

5 记者 骆会欣;开创科研项目运行新机制[N];中国花卉报;2008年

6 黄海燕 徐萍 庄进忠;帮助贫困母亲走上幸福路[N];闽南日报;2010年

7 何煜(作者单位:州委办);科学构建政府经营城市的运作机制[N];团结报;2004年

8 本报特邀撰谢 牛克洪;机制创新法:激发企业发展活力[N];中国煤炭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蔡瑰;农行湖北分行完善信贷业务运作机制[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10 李兴中;实行诉调四个对接,规范调处运作机制[N];江苏法制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海炜;战略管理中的企业谋略及动作机制研究[D];河海大学;2004年

2 林洪孝;城市水务系统管理模式及运作机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4年

3 陈儒;中国投资基金业运作机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0年

4 丁文联;论企业破产程序中的利益平衡[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5 唐代中;上海城市房屋拆迁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6 李智;房地产投资信托(REITs)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邹庆国;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制的组织形态与运作机制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8 黄利新;共和国初期北京市城区基层政权建设研究(1949-1954)[D];首都师范大学;2008年

9 弯红地;银企联盟供应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尉万传;幽默言语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春梅;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D];吉林大学;2004年

2 黄韧玲;英文新闻标题的认知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3 吴晓蓉;概念合成与英文商业广告[D];苏州大学;2005年

4 吕小玉;概念整合[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5 阿荣;商业广告的概念整合网络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6 高倩倩;财经报道中的隐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7 刘建珍;隐喻话语理解的认知语义学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邓敏;论转喻的运作机制[D];重庆大学;2008年

9 杨永祥;概念整合理论对英语谚语的阐释力[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 朱徐柳;英汉谚语的认知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试从认知角度论隐喻的运作机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642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46642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7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