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基于语料库的中美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

发布时间:2017-06-21 09:10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中美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模糊性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模糊语言学将模糊集合理论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分析语言的模糊性。美国著名学者拉科夫于1972年发表论文“模糊限制语:模糊概念的标准和逻辑的研究”,首次提出了“模糊限制语”这一术语。上世纪70年代,对于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大多从语义学角度入手,到了80年代,模糊限制语的研究拓展到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等领域。模糊限制语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也有大批学者对其进行深入、各方面的研究。在国外,Fraser, Brown和Levinson, Leech, Hubler, Rosch, Myers等学者都对模糊限制语有过研究。在国内,伍铁平教授首次把模糊限制语研究引入国内,并对模糊语言学各分支,包括模糊限制语做过深入透彻的研究。在他之后,也有很多学者针对模糊语言学和模糊限制语做过各方面的研究。模糊限制语在国内的研究还常常与对比语言学基本理论相联系,在汉外语言对比研究的角度获得新的发展。在近些年来,语用角度一直是模糊限制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虽然很多学者都进行了自己的研究,获得了颇丰的成果,在很多方面却没有达成共识,尤其对于特殊文体中(比如新闻、法律、商务文体)的模糊限制语研究较少,缺乏权威性的研究成果。 新闻文体是一种特殊的文体。新闻编写者在从事新闻写作时,不仅要满足文字的叙述功能,更要满足新闻信息传播的功能,比如报道的角度和读者的需求。模糊限制语在新闻中起到的作用是多重的,而对于这方面的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对于中国新闻工作者所编写的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研究并不多。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Lakoff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和Prince et al的模糊限制语分类为理论依据,对于中美作者所编写的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进行了研究分析,讨论了两类作者所运用的模糊限制语的共性和不同点,以揭示模糊限制语在英语新闻中使用分布的特点,并且解释了模糊限制语出现在新闻中的原因和两类作者使用模糊限制语不同的原因,期望能对相关学习、工作者有所启发。基于此研究目的,本文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1.中国和美国新闻编写者在新闻写作中所运用的模糊限制语各有何特点?2.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存在有何原因?3.有何原因导致了中国和美国新闻编写者在新闻写作中所运用的模糊限制语有所不同?4.本研究成果有何相关启示? 为了讨论以上四个学术问题,本文作者自建了两个小型语料库,所收集的语料全部来自于中美两大主流报刊媒体网站---中国日报和纽约时报。语料库中各收纳了四类新闻语篇,即商务类、电影类、体育类和灾难类。其中灾难类是以"earthquake"或‘'flood"为关键词搜索而来的,其它三类都是网站中列出的。每个语料库包含40篇文章,总字数为19397(CEN)和22312(AEN)。依照Lakoff的定义和Prince et al.的分类,笔者首先逐行浏览语料库,辨认出四种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并加以记录;然后借助AntConc软件对整个语料库进行检索,定位出所有模糊限制语的形式;最后人工排除掉那些不具备模糊限制语功能的表达。通过这些数据收集整理工作,笔者统计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中出现的次数和频率,并且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研究了两个语料库中模糊限制语的异同。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中所占总比例基本相同,为3.11%(AEN)和3.24%(CEN);四类模糊限制语在语料库中所占比重的排序也一致,从多至少排序为间接缓和语---范围变动语---程度变动语---直接缓和语。与相同之处相比,两个语料库中的模糊限制语不同之处在研究数据中表现得更加明显。首先,AEN中模糊限制语运用更加灵活丰富。其次,AEN和CEN中对不同模糊限制语形式的运用倾向不同。例如,CEN中"said、say"使用最为频繁。在总结了模糊限制语在两个语料库中呈现的特色之后,笔者试图解释模糊限制语在新闻中频频使用的内在原因,以及上述导致不同点的原因。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核心价值观、新闻价值,以及对于英语的掌握程度和模糊限制语的敏感程度都是本文所探讨的内在原因。本文研究所得到的成果可以为相关的学习、工作者带来一些启示。英语新闻编写者和学习者应该提高对模糊限制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力图使表达更加地道;英语新闻翻译者也应该从模糊限制语入手,更好的阐释原文本的言外之义。 本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章总体介绍全文,总述了本论文的起源、重要性、研究目标及全文结构。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回顾了历史上中外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模糊性各种见解及对模糊限制语的定义、分类等等。第三章详细叙述了本研究的各个步骤。第四章从宏观上和微观上深入分析了上章所总结的数据。第五章是对本论文的全面总结,包含主要的研究成果、局限性和启示。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新闻 语料库 比较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H030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8
  • 摘要8-10
  • Contents10-12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12-16
  • 1.1 Origin of the Study12-13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13-14
  • 1.3 Objective of the Study14-15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5-16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6-24
  • 2.1 Study of Fuzzy Language and Hedges Abroad16-20
  • 2.1.1 Zadeh's Model17
  • 2.1.2 Prince et al.'s Model17-18
  • 2.1.3 Hubler's Classification18-19
  • 2.1.4 Salager-Meyer's Model19
  • 2.1.5 Hyland's Model19-20
  • 2.2 Study of Fuzzy Language and Hedges at Home20-22
  • 2.2.1 Wu Tieping's Model21
  • 2.2.2 Chen Lihua and Li Fuyin's Model21-22
  • 2.3 Study of Hedges in News Report22-23
  • 2.4 Summary23-24
  • Chapter Three Methodology and Research Design24-31
  • 3.1 Research Questions24
  • 3.2 Data Collection24-27
  • 3.2.1 The source of data24-25
  • 3.2.2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Two Corpora25-27
  • 3.3 Research Procedure27-31
  •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31-51
  • 4.1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Hedges in AEN and CEN31-41
  • 4.1.1 Similarities31-33
  • 4.1.2 Differences33-41
  • 4.1.2.1 Differences in Variety of Hedges34
  • 4.1.2.2 Differences in Preference of Hedges in AEN and CEN34-41
  • 4.2 Reasons for existence of hedges in news41-43
  • 4.3 Reasons for the differences of hedges in AEN and CEN43-51
  • 4.3.1 Cultural Background43-45
  • 4.3.2 Different Ideology in China and American45-46
  • 4.3.3 Different Core Values46-48
  • 4.3.4 Different Journalism Values48-49
  • 4.3.5 Different English Proficiency and Hedges Awareness49-51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1-57
  • 5.1 Major Findings51-52
  • 5.2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52-54
  • 5.2.1 Improvement of Hedge Awareness and Usage52-53
  • 5.2.2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for News53-54
  • 5.2.3 Implication for News Translators54
  • 5.3 Limitations of the Present Study54-55
  • 5.4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55-57
  • Works Cited57-60
  • Appendix A:A list of hedges60-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小苹;学术论文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篇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2 高晓芳,张琴;模糊限制语:分类与应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3 陈治安,冉永平;模糊限制词语及其语用分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4 吴世雄!350007,陈维振!350007;中国模糊语言学:回顾与前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1期

5 何自然;模糊限制语与言语交际[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5年05期

6 陈林华,李福印;交际中的模糊限制语[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4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娟;模糊限制语及其在英语新闻中的语用功能[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王爱霞;新闻模糊语语用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3 杨丽霞;模糊语在新闻报道中的语用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5年

4 娄凌云;英语新闻报道中模糊语言的语用分析[D];浙江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连连;美国新闻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晟;新闻英语中模糊限制语的社会语用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罗湛;英语经济新闻中的模糊限制语及其语用功能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桂芝;模糊语言在新闻英语中的应用[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9 马冬梅;英汉新闻中模糊限制语的对比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立;China Daily新闻报道中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语料库的中美英语新闻中模糊限制语对比分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68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468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9e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