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阐释

发布时间:2017-06-22 03:00

  本文关键词: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话语标记语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话语现象。它们是一些用来标示话语之间各种逻辑关系的词语或结构。在言语交际中,话语标记语不直接构成话语的命题内容,而是通过多种方式调控话语和言语交际的互动性(冉永平,2002:10),从局部或整体对话语的生成与理解产生重要的影响,实现不同的语用功能。由于话语标记语在日常语言的使用中无处不在,因此对其正确的理解和恰当的运用应构成语用能力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话语标记语的研究始于70年代,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迅速发展壮大起来。语言学家尤其是语用学家不断对话语标记语进行研究探讨,形成了不同的研究流派,虽然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还没有哪一个流派同时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语作出了全面的、令人满意的阐释。本文认为,顺应理论和关联理论可以构成一个有效互补的整体,为话语标记语的阐释提供理论框架。因此,本文尝试性地提出顺应—关联理论模式,对话语标记语进行语用阐释,以期对话语标记语的研究有所贡献。 全文共分五部分: 第一部分是引言,简要介绍话语标记语,阐明本文研究的目的,并勾勒出全文的框架。 第二部分对话语标记语研究的主要流派进行概览,指出各大流派都有优点和缺陷,还没有哪一个流派同时从说话人和听话人的角度对话语标记
【关键词】:话语标记语 话语生成 话语理解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H030
【目录】:
  • 1 Introduction9-11
  • 2 Literature Review11-19
  • 2.1 Previous Studies of Discourse Markers11-17
  • 2.1.1 The Coherence-based Approach13-14
  • 2.1.2 The Grammatical-pragmatic Approach14-15
  • 2.1.3 The Cognitive-pragmatic Approach15-16
  • 2.1.4 The Adaptation-based Approach16-17
  • 2.2 Working Definition17-18
  • 2.3 Summary18-19
  • 3 Theoretical Framework19-28
  • 3.1 A Sketch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 Theory19-23
  • 3.1.1 Verschueren's Pragmatic Perspective19
  • 3.1.2 Making Choices19-20
  • 3.1.3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20
  • 3.1.4 Four Angles of Pragmatic Investigation20-22
  • 3.1.5 Meaning Generation22-23
  • 3.1.6 Verschueren's Statement of Discourse Markers23
  • 3.2 A Sketch of Relevance Theory23-28
  • 3.2.1 Sperber and Wilson's Approach to Human Communication23-24
  • 3.2.2 Human Communication24-25
  • 3.2.3 Ostensive-inferential Communication25-26
  • 3.2.4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26-27
  • 3.2.5 Interpretation of Implicature27-28
  • 4 An Adaptation—Relevance Interpretation of Discourse Markers28-57
  • 4.1 Pragmatic Factors of Using Discourse Markers28-38
  • 4.1.1 Discourse Markers as Result of Linguistic Choice-making28-31
  • 4.1.2 Discourse Markers as Means of Linguistic Adaptation31-35
  • 4.1.3 Discourse Markers as means of Pragmatic Constraints35-38
  • 4.2 Pragmatic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rkers38-57
  • 4.2.1 Discourse Markers as Indicators of Metapragmatic Awareness in Utterance Production...........................................................................................3038-47
  • 4.2.1.1 Discourse Markers Highlighting Propositions40-41
  • 4.2.1.2 Discourse Markers Strengthening the Force of Propositional Content41
  • 4.2.1.3 Discourse Markers Weakening the Force of Propositional Contents41-42
  • 4.2.1.4 Discourse Markers Confirming the Prior Propositional Content42
  • 4.2.1.5 Discourse Markers Inferring from the Prior Propositional Content42-43
  • 4.2.1.6 Discourse Markers Supplementing the Prior Propositional Content43
  • 4.2.1.7 Discourse Markers Repairing the Prior Propositional Content43-44
  • 4.2.1.8 Discourse Markers Contradicting the Prior Propositional content44
  • 4.2.1.9 Discourse Markers Expressing Attitudes towards Propositional Contents44-45
  • 4.2.1.10 Discourse Markers Avoiding Commitment to Propositional Contents45
  • 4.2.1.11 Discourse Markers Increasing Involvement of Hearers45-46
  • 4.2.1.12 Discourse Markers Delaying Speech Acts46
  • 4.2.1.13 Discourse Markers Opening or Closing a topic46-47
  • 4.2.1.14 Summary47
  • 4.2.2 Discourse Markers as Signals of Discourse Relationships in Utterance Interpretation47-57
  • 4.2.2.1 Discourse Markers Strengthening Existing Assumptions48-52
  • 4.2.2.2 Discourse Markers Introducing Inconsistency52-54
  • 4.2.2.3 Discourse Markers Introducing Contextual Implications54-57
  • 4.2.2.4 Summary57
  • 5 Conclusion57-59
  • Bibliography59-63
  • Acknowledgements63-64
  •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Study for M. A. Degree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榆梅;;论关联推理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卢义娟;傅福英;;话语标记语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韶关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王茜;;跨文化交际中常见汉语话语标记语使用研究[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年12期

4 李茹;;多维视角下的话语标记语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张奕;乔琳;;话语标记语研究现状与展望[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袁家兰;胡志勇;;关联理论视角下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制约性[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7 尹莉;;话语标记语语用制约的关联论研究[J];科技信息;2010年05期

8 覃德英;周桂香;陈红玉;;话语标记语误用的语料库调查和原因分析[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S1期

9 赵宏伟;;英语话语标记语语用石化与口语教学[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闫涛;;话语标记的动态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君均;;话语标记语研究综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娟;;从关联理论角度探讨话语标记语well的语用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高红;;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的课堂实践[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敦 中山大学中文系;声音的风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 施旭;中国话语:对中国自身的特殊关切[N];社会科学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欣;英语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2 高红云;《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之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3 于海飞;话轮转换中的话语标记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4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5 任晓霏;“译者登场”——英若诚戏剧翻译系统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马国彦;篇章的组块:标记与管界[D];复旦大学;2010年

7 杨彬;话题链语篇构建机制的多角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8 黄友;转述话语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9 李咸菊;北京口语常用话语标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10 郑志进;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功能及其在话语生成和理解中的认知语用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倩梅;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阐释[D];广西大学;2005年

2 魏莉莉;中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语用功能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冯永娜;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话语标记语使用情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董青;奥巴马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的功能分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淑芳;话语标记语的认知语用功能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6 王颖;话语标记语语用研究概观[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朱兰;关联理论视角下的中学英语教师话语标记语的使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斌;关于言语交际的话语标记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艳雷;关联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英语演讲中话语标记语的处理[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4年

10 李晓玲;话语标记语的语料库研究:对“ so”的调查[D];河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话语标记语的顺应—关联阐释,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705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4705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c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