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
本文关键词:态度意义的多模态建构——基于认知评价理论的分析模式
更多相关文章: 评价理论 态度意义 多模态建构 认知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符号学
【摘要】:纵观近二十年来国内外评价研究,绝大部分关注的是语言语篇,而对多模态语篇中评价意义的探讨寥寥无几。然而,在图像、电影等多模态语篇中,声音特征、表情、手势等都是建构评价意义的重要资源。因此,本文提出系统阐释评价意义,尤其是态度意义多模态建构的跨学科理论框架。结合认知评价理论与系统功能符号学理论,我们将态度分为诱发条件,内心态度和态度表达三个部分,并为每个部分的多模态建构建立了语义系统网络。本研究既将评价理论扩展到多模态语篇,也探索了认知心理学与符号学在理论建构上的互补性。
【作者单位】: 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
【关键词】: 评价理论 态度意义 多模态建构 认知评价理论 系统功能符号学
【基金】:香港理工大学英文系研究基金(G-UB77)资助 广东省哲学社科“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资助项目(GD13YWW0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1.引言上世纪90年代以来,HunstonThomposn(2000)、Lemke(1998)、White(1998)等学者的重要研究,尤其是MartinWhite(2005),奠定了评价理论在系统功能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研究者探讨了大量不同语篇的评价意义,如新闻语篇(White 1998),日常会话(EgginsSlade 1997),学术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冯德正;;数字技术与多模态语篇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李战子;评价理论:在话语分析中的应用和问题[J];外语研究;2004年05期
3 徐玉臣;;中国评价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13年03期
4 董敏;冯德正;;叙事结构的评价韵律与多模态叙事语篇的交际功能[J];外语学刊;2013年04期
5 张德禄;刘世铸;;形式与意义的范畴化——兼评《评价语言——英语的评价系统》[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6期
6 王振华;评价系统及其运作——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新发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7 王振华;;“自首”的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J];现代外语;2006年01期
8 袁传有;;警察讯问语言的人际意义——评价理论之“介入系统”视角[J];现代外语;2008年02期
9 张大群;;《评估研究——学术写作中的评价》述评[J];现代外语;2011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新华;;基于语篇的外语教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 张欢雨;;基于评价理论的朝核问题英语新闻报道的态度分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3 刘娟;;基于评价理论的英语旅游广告态度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4 张明霞;;评价理论视角下的电影评论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
5 贺鹏;;生命中无法承载的悲和喜——评价系统视角下《一小时的故事》中路易斯的态度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7期
6 郭炎武;罗小娟;;多模态协同在儿童口语交际教学中的本体价值[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7 张先刚;;追踪溯源话评价[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8 程微;;导游讲解语篇的人际意义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张先刚;;翻译研究的评价视角[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10 张先刚;;恭维语与和谐社会——积极语篇分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邱姣;;态度系统视角下《飘》中斯嘉丽的性格特点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治安;周忠杰;;词典封面广告语篇研究:一种评价视角[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宋晓舟;;《纽约时报》对华经济新闻报道的评价资源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杨传智;;试用评价理论来分析“天价切糕”事件网友的评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2年会论文集[C];2012年
6 郑丹;;评价理论视角下中西大学简介的对比分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3年年会暨海峡两岸翻译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7 梁梅红;;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日记中的评价与认同(英文)[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6年第2期)[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仇伟;英语乏词义结构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邵春;英语主位化评述结构的功能语言学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叶宁;警察讯问话语[D];浙江大学;2010年
6 李君;评价理论视角下影评的态度特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韩淑英;《都柏林人》人际意义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8 窦卫霖;中美官方话语的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林超;俄汉图书辅文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10 房红梅;言据性的系统功能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韦萍;英语政治演讲的评价性分析[D];河北大学;2009年
2 黄姗姗;系统功能理论视阈下的“X是X”结构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甲坤;从评价理论角度分析奥巴马在上海的演讲[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祁芳;评价理论视角下美国总统就职演说中的介入资源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崔粮彩;英语推销信中的评价资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张红艳;评价理论视阈下《诗经》五个英译本的对比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7 胡琼芳;当代流行爱情歌词中女性形象的评价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许艳婷;英语公益广告中的评价资源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慧;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演说的人际探讨—评价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金娥;评价视角下的《警察与赞美诗》中索比的悲剧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彭宣维;;西方文学批评史重构——以评价范畴为依据的审美立场综观[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何婷;;从评价系统看中西官方政治报告的人际意义差异——以2010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和美国国情咨文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9期
3 徐素萍;;对话的缺失——从评价理论的角度看《花间集》中的温庭筠词[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S1期
4 杜碧玉;中国民事判决书的人际功能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5 余继英;;评价意义与译文意识形态——以《阿Q正传》英译为例[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年02期
6 剡璇;徐玉臣;;科技语篇中的鉴赏系统及其评价机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01期
7 胡社考;程洪梅;车振冬;;就职演讲语篇建构的评价视角[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王雪;;浅谈基础英语教学中评价理论视角下的语篇分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9 徐s,
本文编号:5355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35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