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研究
本文关键词: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研究
【摘要】:敦煌变文是盛行于晚唐五代时期寺院和民间的一种俗讲文学,汇集了当时大量的俗语词和口语词,在汉语史研究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敦煌变文为研究对象,内容包括:(1)对变文中的处所介词进行穷尽式的调查和系统的分析研究;(2)对变文中的介词短语及其句法位置作分析研究;(3)在此基础上,与同时期的《祖堂集》进行比较。希望通过以上研究来考察敦煌变文中处所介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和特点,为近代汉语语法研究史略尽绵薄之力。全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处所介词研究概况”、“敦煌变文研究概况”、“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及方法”、“介词的界定”、“语料说明”六个角度展开论述。这部分主要介绍处所介词的基本情况、敦煌变文及其相关研究;说明本选题意义、研究目标及方法;简单论述介词的界定以及语料的选择。第二部分主要对敦煌变文中的37个处所介词作了详细分类,并对每个处所介词的使用情况展开论述,对实际语料进行数据统计。在此基础上概括了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讨论了敦煌变文中的处所介词短语及其句法功能。根据处所介词所引导的处所词成分构成的多样性,我们将处所介词短语分为五个类别,并对其句法功能做了详细说明。第四部分主要以敦煌变文中的处所介词为基础,将敦煌变文与同时期的《祖堂集》作了比较,从而概括出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的特征。
【关键词】:敦煌变文 处所介词 近代汉语
【学位授予单位】:西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4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一、绪论11-18
- (一)处所介词研究概况11
- (二)敦煌变文研究概况11-14
- 1.敦煌变文简介11-12
- 2.敦煌变文研究概况12-14
- (三)介词的界定14-16
- (四)本文的选题意义16
- (五)本文的研究目标及方法16-17
- 1.研究目标16-17
- 2.研究方法17
- (六)语料说明17-18
- 二、敦煌变文处所介词分类研究18-40
- (一)始发处18-21
- 1.从18
- 2.于18-19
- 3.向19
- 4.自19
- 5.取19-20
- 6.就20
- 7.在20
- 8.从于20-21
- (二)方向21-24
- 1.向(况)21
- 2.往21-22
- 3.望22
- 4.把22
- 5.诣22
- 6.当22-23
- 7.至23
- 8.于23
- 9.即23
- 10.对23
- 11.朝23
- 12.往于23-24
- 13.往向24
- 14.向于24
- (三)经由处24-25
- 1.从24-25
- 2.经25
- 3.于25
- (四)沿途处25-26
- 1.随25
- 2.顺25-26
- 3.沿26
- (五)临近处26-27
- 1.临26-27
- 2.傍27
- 3.依(倚)27
- 4.就27
- (六)所在处27-33
- 1.于28
- 2.在28-29
- 3.向29
- 4.从29-30
- 5.与30
- 6.着(著)30-31
- 7.依(倚)31
- 8.对31
- 9.当31
- 10.就31
- 11.即31-32
- 12.由32
- 13.因32
- 14.诣32
- 15.自32
- 16.在于32-33
- 17.至于33
- (七)终到处33-37
- 1.至33-34
- 2.到34
- 3.于34
- 4.在34-35
- 5.向35
- 6.近35
- 7.诣35-36
- 8.投36
- 9.着(著)36
- 10.即36
- 11.及36
- 12.就36-37
- 13.依37
- 14.从37
- 15.与37
- (八)小结37-40
- 三、敦煌变文中的处所介词短语研究40-52
- (一)处所介词框架研究40-46
- (二)处所介词短语研究46-52
- 四、敦煌变文处所介词比较研究52-58
- (一)变文与《祖堂集》处所介词成员的比较52-53
- (二)变文与《祖堂集》处所介词语义功能的比较53-56
- (三)小结56-58
- 五、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6
- 后记66-6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明;敦煌变文的名与实[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2 曾良;;敦煌变文字词考[J];中国语文;2006年05期
3 周掌胜;;《敦煌变文校注》献疑[J];语言科学;2007年02期
4 赵家栋;付义琴;;《敦煌变文校注》识读语词散记[J];中国语文;2008年03期
5 夏小伯;胡丽晓;;浅谈《敦煌变文》中的颜色词[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5期
6 张小艳;;敦煌变文疑难词语考辨三则[J];中国语文;2011年05期
7 刁汝钧;;《敦煌变文》研究管见[J];陕西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9年01期
8 袁宾;;敦煌变文校勘零札[J];社会科学;1983年06期
9 袁宾;敦煌变文校勘零札补记[J];社会科学;1984年04期
10 都兴宙;;敦煌变文词语札记[J];兰州大学学报;198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方一新;;敦煌变文词语校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2 褚良才;;敦煌变文中的古代军语汇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3 都兴宙;;敦煌变文楙部语音性质简论[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4 蒋礼鸿;;关于《敦煌变文字义通释》[A];常书鸿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涌泉;我和中华书局一起获奖[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贾娟;敦煌变文俗语词论著解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林晓恒;魏晋至唐基本方位词语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樊福菊;敦煌变文处所介词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5年
2 陈慧宇;敦煌变文中的佛教“果报观念”[D];湘潭大学;2008年
3 周娜;敦煌变文的修辞歧义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新宇;敦煌变文中“了”的语法化考察[D];山东大学;2013年
5 杨同军;敦煌变文的语音系统[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刘蕊;试论敦煌变文的文学性[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伊昕舟;敦煌变文中的教化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年
8 段王静;敦煌变文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扬州大学;2014年
9 翟勇;敦煌变文词缀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10 卢金;敦煌变文词缀探析[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397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3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