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劳森的指称观——语用概念的指称论
本文关键词:斯特劳森的指称观——语用概念的指称论
【摘要】:从日常语言的维度,斯特劳森批驳了罗素的摹状词理论,进而提出了崭新的指称观。在区分语词/语句,语词/语句的表达以及语词/语句的使用基础上,斯特劳森指出意义即语词和语句的功能,而指称则是语词和语句使用的功能。他的指称理论开创了语义学向语用学转向的先河,在传统哲学与现代哲学之间找到了新的契合点。然而,其理论依然存在着有待商榷的地方。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
【关键词】: 语词/语句的使用 语境 指称 摹状词
【基金】:吉林省社科基金项目(2013B39)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一、斯特劳森指称理论的哲学背景指称主要指“专名和通名所指的对象,也包括限定摹状词和不定摹状词所指的对象,还包括语句所指的对象”[1]。指称理论则旨在研究语词与对象的关系问题。现代语言哲学对于指称问题的研究始于弗雷格,而研究的初始阶段关注的是语义问题,即语义学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涂纪亮;西方语言哲学研究的现状与前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冻梅,高兴梅;对戴维森的意义理论的评述[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黄丹婵;;对西语哲真理观之符合论与融贯论的比较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龚世莲;;语言哲学意义理论与人的地位述评[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丁婵婵;;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理论的西方哲学渊源[J];甘肃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5 戴仲平;;语用学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比较及其合作前景[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杨宝莹;;罗素与克里普克的指称之争[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22期
7 李飞鹏;;浅论J.L.Austin的意义观[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8 周小玲;;语言哲学意义理论观照下的中西译论发展轨迹[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9 曾同军;;意义的“无意义”[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10 景秀辉;;从罗素到斯特劳森——简论指称理论的发展[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陈静;语用认知视角下的指称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赵微;指令行为与汉语祈使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3 黄远振;生态哲学视域中的中国外语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杰;以康德批判哲学为进路的内向指称意义理论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5 于林龙;回归生活世界交往范式的意义理论[D];吉林大学;2010年
6 成军;论词项的概念指向性[D];西南大学;2010年
7 周莉;现代汉语“别说”的语义、功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陈卉;蒯因的翻译不确定性及其对英汉互译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文强;语言研究基础的哲学思考[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迟语;话语误解分析及其对交际机制的启示[D];吉林大学;2006年
3 龚世莲;从寻求形而上到探究生活形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潇;现代摹状词研究的主要形态与基本特征[D];燕山大学;2008年
5 高小丽;摹状语研究的语境维度[D];黑龙江大学;2009年
6 邵明菲;意义理论研究:戴维森纲领解读[D];黑龙江大学;2009年
7 赵雁林;当代反实在论意义理论的认知转向[D];山西大学;2009年
8 罗欢;罗素摹状词理论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9 黄勤;摹状词理论的历史、现状与未来[D];西南大学;2010年
10 杨志勇;论语法隐喻理论对韩礼德语言哲学思想的贡献[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文芊;黄海;;再谈罗素摹状词理论[J];中州学刊;2011年05期
2 梁雪梅;;单称词项维度的罗素和斯特劳森指称理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S3期
3 孙志慧;;唐奈兰对限定摹状词指称性用法和归属性用法的区分[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王红旗;;非指称成分产生的原因和基础[J];汉语学习;2006年01期
5 陈晓平;;摹状词指称的存在性和语境[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1年07期
6 王宁宁;单红梅;于嘉怿;;指称论从静态到动态的研究[J];双语学习;2007年04期
7 廖新佳;;人称代词的非常规语用指称现象分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任静;张明;;论专名的内涵[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9 罗敏;;“人称代词+的+亲属称谓”与“人称代词+亲属称谓”的语用功能比较[J];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周小华;;专名和确定摹状词区分的一个哲学前提[J];哲学研究;2006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穗萍;吴岩;陈煊之;;语境及常识性知识对代词指认的影响[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史瑞萍;白学军;;语境和动词在主题角色指派中的作用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戴木才;;现代人的价值观语境与人格转型[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4 陈安玲;;语篇构建的三元互动模式[A];2003年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年会交流论文文集[C];2003年
5 孙盛涛;;詹姆逊与李泽厚:中、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个案比较[A];美学在中国与中国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陈映;;新闻客观性:语境、进路与未来[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高军;;语用预设及其翻译策略[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孙延;;学习型社会语境下的博物馆设计[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9 王生福;;翻译视角下的商务英语歧义分析与词义选择[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10 江必新;杨科雄;;论公共利益[A];财产权与行政法保护——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学权;刑事错案,三种语境下的三重标准[N];检察日报;2005年
2 李凌云 龚云瑞;商业语境下的散文创作[N];宜春日报;2005年
3 卢铮;在互信的语境下对话[N];中国证券报;2007年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 赵念渝;警惕语境翻译中的“偷梁换柱”[N];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傅汝新;大众文化语境中的文学[N];辽宁日报;2003年
6 龚明俊;关键是“以奢靡为荣”的语境[N];贵阳日报;2006年
7 石家庄市水源街小学 杨小玲 赵素琴;低年级“语境识字”之我见[N];中国文化报;2000年
8 马红漫;中美贸易谈判需要共同的语境[N];东方早报;2005年
9 本报评论员;在入世语境中与世界对话[N];中国文化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钟敏;中国软件企业如何破解WTO语境[N];中国电子报;200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军;科学隐喻的元理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2 曹海军;文本与语境:罗尔斯正义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3 李海平;论意义的语境基础[D];吉林大学;2005年
4 卢国华;五四新文学语境的一种解读[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根辉;计算语用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周维山;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中国当代美学[D];山东大学;2007年
8 刘强;先设消解机制的分析[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陈丽江;文化语境与政治话语[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10 戴晓雪;汉语称呼中的“代位”现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磊;语境和英汉翻译[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任秋兰;中国教育背景下的语境与外语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马建俊;论语境与语义推导在外语教学中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黄强;外交委婉语的语用探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永民;90年代中国文化批评[D];南昌大学;2005年
6 罗莹;从序列模式看语境在口译中的作用[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7 仇如慧;语境的层级性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D];广西大学;2003年
8 马冰;语域理论对翻译质量评估及英汉翻译教学的价值[D];东北财经大学;2005年
9 吴辰宾;货币中性问题[D];苏州大学;2005年
10 周漓云;从语境角度分析英汉互译中语言的得体[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5458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458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