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语、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2:08
本文关键词:晋语、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
【摘要】:动兼方类词,是指出现在“往+回+V”结构中“回”所代表的一类词。相对于“回”而言,“往+…+V”结构是“回”类词出现的依托结构,结构中的要素是其关联要素。其中,“往”为较固定的介词,但也可替换为“朝”、“向”、“给”、“望”等词。“V”为行为动词,多为单音节,一般无后接成分,有时可带宾语或补语。出现于依托结构中的“回”类词,一般具有单音节性,配对性出现。因其既具有动词的性质,又兼含方位词性质,故称之为动兼方类词。学界对动兼方类词已有一些相关研究。一些方言词典的编纂者注意到并收录了动兼方类词的相关用法。兰宾汉、莫超、范干良、余敏等人虽都是从介词的角度入手,但也涉及到了一些相关用法,为动兼方类词的研究作出了相应的贡献。王琦和郭攀的研究则更进一步,直接对动兼方类词展开了更深入的研究。总的说来,动兼方类词的相关研究已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整体上看,动兼方类词的基本事实调查得尚不够充分,覆盖范围也不够广,相关方言尤其是该用法出现最为集中的方言中的研究更是少有又少。本文的写作重点参照赵元任《湖北方言调查报告》和北大郭锐教授指导的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汉语趋向动词用作方向词现象初探》写作而成。对晋语、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进行了抽样性调查研究。在着手写作之前,我们进行了为期三个多月的详实的方言调查,为确保调查材料的可靠性,我们不仅与相关被调查人进行了多次不同形式的沟通,还嘱托他们与家人朋友进行了反复磋商,故最终材料可靠性较强。调查多以具体例句的形式进行,作为语法研究,至少“介词+动兼方类词+动词”这一核心结构材料的可靠性得到了保证。通过调查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语料,在分析总结材料的基础上对晋语、中原官话中动兼方类词及其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的用法和特征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和分析。以下是大致调查结果:一、晋语、中原官话各方言点动兼方类词的数量及词位。娄烦县方言共有11个动兼方类词,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断、住、倒、着。太谷县方言共有10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断、住、倒。偏关县方言共有12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死、断、住、倒、着。应县方言共有9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死、住。朔州市平鲁区方言共有10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拢、开、死、断。平定县方言共有7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交口县方言共有10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死、断、倒。南郑县方言共有6组,分别是:过来/去、回来/去、进来/去、出来/去、起来/去、下来/去。平利县方言共有6个,分别是:过、转、进、开、起、下。白河县方言共有11个,分别是:过、回、进、出、拢、开、起、下、死、断、倒。西安市未央区方言共有10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拢、开、死、断。蒲县方言共有7个,分别是:过、回、进、出、起、下、开。二、晋语、中原官话各方言点介词的使用情况。娄烦县介词用“给”,交口县介词用“望”,白河县介词用“往”和“朝”,西安市未央区介词用“往”和“给”其他八个方言点介词都用“往”。三、晋语、中原官话各方言点核心动词前后内容的变化形式。在晋语中,动词重叠、动词前加“一”、动词后加补语、动词后加宾语四种变化形式都有的方言点有:太谷县、偏关县、应县、朔州市平鲁区和交口县。娄烦县只有动词重叠和少量的动词后加宾语这两种变化形式。平定县有动词重叠、动词前加“一”、动词后加补语这三种。在中原官话中,四种变化形式都有的方言点是白河县;有上述后三种变化形式的方言点有西安市未央区和蒲县;平利县有动词前加“一”、动词后加补语这两种变化形式;南郑县只有动词后加补语这一种变化形式。在上述描写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对动兼方类词的特征做如下概括:一、语义特征。动兼方类词的意义可概括为与由某位置或状态至另一位置或状态的行为相应的方向义。其特征具有兼含性,既表示由某位置或状态至另一位置或状态的行为义,又表示与行为方向相一致的方向义。二、语法特征。动兼方类词与介词“往”等组合,充当介词的宾语,共同组成介宾结构之后充作“V”的状语。本文通过切实的方言调查并对动兼方类词及其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进行全面系统的描写分析,以期适当改变动兼方类词一度被一笔带过的现状,为今后研究动兼方类词打下些许基础。若能在此基础上对其他方言中动兼方类词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相互比较分析,探究其分布规律、发展规律等,动兼方类词现象将会得到更科学更全面地分析展示。这几点也是今后需改进和深入的方向。
【关键词】:晋语 中原官话 介词 动兼方类词 动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引言13-21
- 第一节 研究综述13-18
- 一、以动兼方类词为核心的研究13-14
- 二、与动兼方类词相关联的介词研究14-17
-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17-18
- 第二节 研究意义18
- 第三节 研究思路18-19
- 一、了解研究现状,确定具体研究对象18
- 二、确定调查范围和内容18-19
- 三、两大研究视角19
- 四、具体调查19
- 五、分析总结材料19
- 六、系统描写19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9-21
- 一、抽样性问卷调查、个人访问、方言合作人补充性交流相结合19-20
- 二、统计分析法20
- 三、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20-21
- 第二章 晋语动兼方类词及其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的语言事实21-29
- 第一节 晋语动兼方类词基本语言事实21-26
- 一、晋语-并州片动兼方类词21-23
- 二、晋语-五台片动兼方类词23-24
- 三、晋语-大包片、吕梁片动兼方类词24-26
- 第二节 晋语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的语言事实26-29
- 一、介词26-27
- 二、核心动词的常规和非常规形式27-29
- 第三章 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及其关联要素的语言事实29-35
- 第一节 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基本语言事实29-32
- 一、中原官话—秦陇片动兼方类词29-30
- 二、中原官话-关中片、汾河片动兼方类词30-32
- 第二节 中原官话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的语言事实32-35
- 一、介词32-33
- 二、核心动词的常规和非常规形式33-35
- 第四章 动兼方类词的基本特征35-44
- 第一节 动兼方类词的语义特征35-41
- 第二节 动兼方类词的语法特征41-44
- 一、组合能力41-43
- 二、造句功能43-44
- 第五章 动兼方类词及其依托结构中关联要素的对比研究44-51
- 第一节 各方言点动兼方类词使用情况对比44-48
- 一、各方言点动兼方类词数量差异44-45
- 二、各方言点动兼方类词词位差异45-48
- 第二节 各方言点介词使用情况对比48-49
- 一、各方言点介词数量差异48
- 二、各方言点介词的词位差异48-49
- 第三节 各方言点核心动词的非常规形式使用情况对比49-51
- 一、各方言点核心动词非常规形式的数量差异49-50
- 二、各方言点核心动词非常规形式的具体差异50-51
- 第六章 余论51-55
- 参考文献55-57
- 附录一 方言调查合作人信息57-58
- 附录二 晋语、中原官话动兼方类词研究调查问卷58-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肖任飞;陈青松;;介词“向”“往”“朝”的句法语义模式分析[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年07期
2 刘月华;;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3 郭攀;;“往+回_3+(X)V”结构中的“回_3”[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年01期
,本文编号:5466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46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