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河北邱县方言语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6 02:09

  本文关键词:河北邱县方言语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邱县方言 语音系统 声韵调配合 分析研究


【摘要】:邱县位于华北平原中南部,处于冀鲁豫三省交界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就了其独特的方言语音。邱县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包含北方官话的诸多特点的同时,具有自己独特之处。邱县方言与普通话相比,主要的声母、韵母基本相同,差别在于其声母、韵母搭配不同于普通话,最大的区别在于声调。当前,语言学界对邱县方言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少量的研究也仅仅是停留在方言词汇的整理上。本文基于一定的实地调查,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对邱县方言的语音现象进行描写;通过对方音内部的若干语音现象的描写,试图描写出当地方言的特点,为研究河北邯郸方言,尤其是为邱县当地方言研究提供一定的材料,为周边其他区县从事相关的研究提供帮助。整篇文章包含六个部分:绪论、邱县方言语音系统、邱县方言语音现象、邱县方言语音的影响因素、结语、附录。第一部分,绪论。邱县地处华北平原南部,冀、鲁、豫三省交汇地带,属北暖温带亚湿润大陆性气候,适宜农耕。邱县境内包含汉、回、满、朝鲜、壮、土、苗、蒙古、瑶等9个民族,共计约25万人口。邱县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公元前2286年,从古至今,几经易名。邱县方言属于冀鲁官话石济片聊泰小片。目前学界对邱县周边语言现象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音、词汇和语法上,研究成果都处于初级阶段。邱县方言目前的研究,总体停留在词汇层面,另有针对尖团音进行研究的。前者从民俗角度,对邱县的方言词汇进行了统计与解释;后者就方言的尖团音这一层面展开了详细分析。二者缺少对邱县方言语音的标记,记音方式不太全面完整系统,并且缺少了对邱县方言调值的分析。这便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文章的主要采用文献此案参考和田野调查两种传统方言调查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对邱县方言的声母、韵母、声调做了一次比较完整的描写,对邱县当地声母、韵母、声调的的组合搭配规则进行了梳理,同时,对邱县方言内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以建立完整的配合表的形式,将声韵调搭配的整个面貌呈现在读者面前,然后,提供了大量的当地方言例词,对例词进行了注音释义。最后,对文章涉及的行文体例和符号进行了相关说明。第二部分,邱县方言的语音系统研究。首先对邱县方言声韵调系统的特点做了简单归纳,邱县声母共有27个,大部分地方分尖团音,且存在一组齿间音;韵母共有40个,比普通话多出一个üo韵;邱县的声调共有四声,但调值不同于普通话,总体声调特点为:阴平读中升,阳平读下降,上声读高平,去声读降升。接着对声母、韵母、调值调类展开比较分析,归纳当地方言声韵调搭配的规则。为了简明形象,笔者又根据当地语言使用情况作了声韵调配合情况表,并对其中存在的明显区别于普通话的语音现象予以注释。第三部分,关于邱县方言内部几个问题的探讨。讨论了邱县方言的文白异读现象,对方言中存在的脱落、同化、合音、分音、儿化、变调等音变现象进行描述;接着对邱县方言中的“啊”的变调规则进行总结,简要描写了“一”“不”的变调规则和助词“了”的发音规则,最后对邱县方言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缀“的”的发音进行了论述,其语法功能很多时候等同于词缀“子”和“着”,其写法为“的”,但发音为[t?]、[tei]。第四部分,邱县方言语音的影响因素。分别从古音遗留、语言接触等方面对邱县方言目前的语音状况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推测。第五部分,结语。第六部分,附录。邱县方言例词释音。
【关键词】:邱县方言 语音系统 声韵调配合 分析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7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第一节 邱县概况11
  • 第二节 邱县及周边地区方言研究现状11-14
  • 一、邱县周边地区方言研究现状11-13
  • 二、邱县方言研究现状13-14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及其他14-17
  • 一、研究目的14
  • 二、研究意义14-15
  • 三、论文研究方法15
  • 四、行文体例说明15-17
  • 第二章 邱县方言语音系统17-45
  • 第一节 声母17-20
  • 第二节 韵母20-23
  • 第三节 声调23-27
  • 一、邱县方言调值分布24-25
  • 二、邱县境内方言语音差异25-27
  • 第四节 邱县方言声韵调配合表27-45
  • 第三章 邱县方言语音现象45-55
  • 第一节 邱县方言的文白异读45-46
  • 第二节 邱县方言的音变现象46-52
  • 一、脱落46
  • 二、同化46
  • 三、合音46-47
  • 四、分音47-48
  • 五、儿化48-51
  • 六、邱县方言中“啊”的变调规则51
  • 七、“一”和“不”的变调规则51-52
  • 八、“了”的发音规则52
  • 第三节 词缀“的”的发音52-55
  • 第四章 邱县方言语音的影响因素55-58
  • 第一节 古音遗留55
  • 第二节 语言接触55-58
  • 一、宗教影响55-56
  • 二、社会因素56-58
  • 第五章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1
  • 附录:注音释义61-76
  • (一)天文61
  • (二)地理61
  • (三)时令、时间61-63
  • (四)植物63
  • (五)房舍63-64
  • (六)器物、用具64-66
  • (七)称谓66-67
  • (八)身体67-68
  • (九)动作68-71
  • (十)状态性质71-74
  • (十一)方位词74-75
  • (十二)邱县个别村庄的习惯读音75-76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77
  • 毕业论文致谢说明77-7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素珍;何亚南;;南北朝时期语气词“耳”、“乎”的南北差异[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沈丹蕾;《五灯会元》的句尾语气词“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张雪梅;;新世纪版《医古文》“扁鹊传”与“华佗传”教学札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樊德华;;《论语》句末语气词复用的原因探析[J];安康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何瑛;;从方所范畴到语气范畴:句末助词“在埾”的由来[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6 雷冬平;胡丽珍;;语气助词“也罢”的功能及语法化过程[J];北方论丛;2008年04期

7 张春泉;;《文心雕龙》的设问辞格[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8 黄晓冬;《荀子》单音节形容词同义词的类别和多组同义词的意义关系[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9 孙立新;;关于户县方言“着”字的补充讨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袁卫华;;《董解元西厢记》语气助词初探[J];长江学术;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2 张本瑞;张如青;;櫖王堆|!帛外治法文s{姙奮新懰[A];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成立30周年暨第二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月;;“来着”的词性及语法化、主观化[A];2012西南地区语言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张月;;“来着”的词性归属探析[A];学行堂文史集刊——2013年第2期[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谢元春;女性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6 金智妍;现代汉语句末语气词意义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王策;金鸡梁所出木牍、封检及相关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祖生利;元代白话碑文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9 甘于恩;广东四邑方言语法研究[D];暨南大学;2002年

10 吴云霞;万荣方言语法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宋艳欣;基于语料库的汉语VP-neg-VP式反复问句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项云莎;戴震《方言疏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金菲菲;长沙马王堆一号漠墓遣策集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敏;开封方言估测类语气副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毛雪蓉;现代汉语“来”的分布及用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王星华;贾谊《新书》校注商兑[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8 陈启萍;新生语气词“哦”的多维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严家菊;六安城区方言语气词“在”、“了”、“U;”[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芳娟;乾县方言语气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46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46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fc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