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格义”传译的发生机制:一种“文化形态学”视角

发布时间:2017-07-27 11:28

  本文关键词:“格义”传译的发生机制:一种“文化形态学”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格义 文化形态学 同构项 同功项 “可接受缺形”


【摘要】:格义是对印度佛教概念进行儒道学说比附而凝结的一个译学方法,它在异文化之间的传译上具有世界性的启示意义。学界对该法的来龙去脉有较多的论述,但对格义发生机制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格义可以追溯至原始人初识世界事物的"类比"方法。格义传译的理据是:他者文化是本己文化的陌生化变形;格义传译的方法是:异文化中同构项/同功项的寻求与想像;格义传译的功效是:对他者文化的"可接受缺形"创想。
【作者单位】: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文学文化研究中心/中文学院;
【关键词】格义 文化形态学 同构项 同功项 “可接受缺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ZW128) 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项目(11YJA751045)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格义”是中国古代对印度佛教概念进行儒道学说比附而结成的一个译理术语。“格”是“比配”、“拟配”、“比较”之意,“义”主要是指“概念”、“观念”,两者合起来即以本国之义理配外来之思想,也即是说,以熟知的本己文化的概念术语去阐释陌生的他者文化的思想观念。汤用彤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丁旭辉;;翻译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研究:一种拓扑学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4期

2 韩子满;文学翻译与杂合[J];中国翻译;2002年02期

3 倪梁康;交互文化理解中的“格义”现象—— 一个交互文化史的和现象学的分析[J];浙江学刊;1998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琦;;清代文言小说女性形象“陌生化”审美效果[J];蒲松龄研究;2007年03期

2 方以启;;关于诠释学理论中若干基本问题的探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王浩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生性动力机制的概念诠释[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倪爱山,徐国利;简论清末民初新史学[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4期

5 秦淮;僧肇在两种文化之间[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6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7 汤奇学,陈宝云;“救国”与“救人”——辛亥革命时期与新文化运动时期改造国民性思想之比较[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4期

8 王娟;翻译研究中的历时描写[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9 张志伟;说不尽的康德哲学——兼论哲学史研究的几个方法论问题[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10 刘克;;汉代画像石中的佛教环境生存智慧[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申华;;积极构建下的消极颠覆——女性主义视角看刘易斯的《大街》[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聪;;试论杨昌济的身体观及对毛泽东早期教育思想的启蒙[A];教育领导研究(第二辑)[C];2012年

3 梁迎春;;论鲁迅杂文中的理解诉求[A];鲁迅与“左联”——中国鲁迅研究会理事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孙殿玲;;论美与过程[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高春花;;论耻感的道德价值——以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为例[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6 岸本美绪;;从新思考中国“近世”史[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7 狭间直树;;历史家和其所写的传记——关于梁撰两种〈谭嗣同传〉及其它[A];北京论坛(2005)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全球化视野中亚洲的机遇与发展:“历史变化:实际的、被表现的和想象的”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5年

8 郭亚丽;;翻译与文化的融合[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二辑)[C];2008年

9 王淑花;;伽达默尔的诠释学与古典著作解读的批判[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10 肖承罡;;万木草堂的道德教育模式及其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东;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论[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娟;理论旅行:吸收与变异[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冯军;论外宣翻译中语义与风格的趋同及筛选机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饶传平;论近代中国宪法中基本权利条款之演变(1908-1947)[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10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晶晶;克莱门茨《大学比较文学》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耀庭;中学写作教学中学生读者意识培养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苏红;论绘画中的“儿童画”情结[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符超翔;法律史中的“阐释”与“史料”[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肖艳;文学翻译中的误译问题[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金生伟;竞技篮球运动表演艺术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孙继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现代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连元;汉字拓扑结构分析[J];电子出版;1995年06期

2 刘康;一种转型期的文化理论——论巴赫金对话主义在当代文论中的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立夫;论格义的本义及其引申[J];宗教学研究;2000年02期

2 白欲晓;;格义探微[J];宗教学研究;2008年02期

3 陈少明;;格义之外[J];开放时代;2012年11期

4 刘振宁;;唐代景教“格义”论发凡——兼论“格义”之利弊[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张雪松;;对“格义”的再认识——以三教关系为视角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2012年03期

6 李曙华;;中西科学文化源流大略——兼论中西语言互释中的格义与反格义[J];河池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刘振宁;;“格义”:唐代景教的传教方略——兼论景教的“格义”态势[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陆世全;;试论“格义”在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3年02期

9 张舜清;;对“格义”作为言“道”方式的反思[J];学术论坛;2006年06期

10 杨泽树;侯敏;;陈寅恪“格义”研究发凡[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兵;;中国近现代史的贯通与滞碍[A];过去的经验与未来的可能走向——中国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顾钧;明清之际传教士的“格义儒学”[N];中华读书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晓冉;格义定义及分期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罗中;“格义”与“反向格义”[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屈燕飞;论“格义”对佛学中国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4年

4 李琴;格义:圣经汉译文化阐释的策略[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5812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5812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7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