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尼学生习得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
本文关键词:印尼学生习得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能愿动词 “能” “会” “可以” 印尼语 偏误分析
【摘要】:本文通过调查问卷、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印尼学生作文等搜集了大量印尼学生学习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用例,分析整理得出印尼学生学习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类型主要有六类:替代、遗漏、否定不当、误加、错序及其他。本文主要从语内迁移和语际迁移两个角度对印尼学生习得汉语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进行分析。首先,语内迁移角度分析了“能”、“会”、“可以”在语义、语法特征、语用功能上的异同。语义特征上,本文概括出“能”、“会”、“可以”的核心语义分别为“成事条件”、“可能性”和“容许”。语法特征方面主要阐述“能”、“会”、“可以”共同的使用条件,肯定否定不对称,“可以”的特殊用法。语用功能则主要从言语行为角度分析了不同义项的“能”、“会”、“可以”的施为功能和推测功能,由此解释“能”、“会”、“可以”互相替代的偏误产生的原因。语际迁移角度本文就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和印尼语中表示可能性的动词“bisa/boleh/dapat/mampu/sanggup/mungkin”从语义、句法、语用三个角度进行对比。语义对比以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义项和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义项对应关系为基础,分析了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习得难度。句法方面对比了语序、否定形式、受副词修饰等情况,得出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陈述句语序与汉语一致,疑问句印尼语需要把可能性动词提前,印尼语肯定否定是对称的。语用功能上,印尼语可能性动词涵盖范围更广,在汉语“能”、“会”、“可以”的习得中由于“分化”形成偏误。本文在对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辨析和语言对比基础上对印尼学生习得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偏误进行分析,根据偏误的成因提出教学建议。
【关键词】:能愿动词 “能” “会” “可以” 印尼语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8
- 1.1 选题缘起和研究意义8-9
- 1.2 研究对象和方法9
- 1.3 文献综述9-17
- 1.3.1 能愿动词的名称、词性研究9-10
- 1.3.2 能愿动词的个案研究10-11
- 1.3.3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语义研究11-13
- 1.3.4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句法研究13-14
- 1.3.5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语用研究14-15
- 1.3.6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二语习得研究15-17
- 1.3.7 文献综述评价17
- 1.4 研究思路17
- 1.5 语料来源说明17-18
- 第二章 印尼学生习得“能”、“会”、“可以”的偏误考察18-23
- 2.1 问卷调查18-19
- 2.1.1 调查目的18
- 2.1.2 调查对象18-19
- 2.1.3 调查问卷说明19
- 2.2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统计19-20
- 2.3 语料处理20
- 2.4 调查结果20-23
- 2.4.1 问卷调查结果统计20-21
- 2.4.2 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结果统计21-23
- 第三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的比较分析23-35
- 3.1“能”、“会”、“可以”的语义比较23-29
- 3.1.1“能”的义项分析23-25
- 3.1.2“会”的义项分析25
- 3.1.3“可以”的义项分析25-26
- 3.1.4“能”、“会”、“可以”的语义比较26-29
- 3.2“能”、“会”、“可以”的句法比较29-32
- 3.2.1 肯定否定形式不对称的情况29-31
- 3.2.2“可以4”的特殊用法31
- 3.2.3 对于搭配词语的选择性31-32
- 3.3“能”、“会”、“可以”的语用功能比较32-35
- 3.3.1 言语行为理论32-33
- 3.3.2“能”、“会”、“可以”的语用功能比较33-35
- 第四章 能愿动词“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比较35-44
- 4.1“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义比较35-38
- 4.1.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义35-36
- 4.1.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语义比较36-38
- 4.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句法比较38-40
- 4.2.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句法特征38-39
- 4.2.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句法比较39-40
- 4.3“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比较40-44
- 4.3.1 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功能40-41
- 4.3.2“能”、“会”、“可以”与印尼语可能性动词的语用比较41-44
- 第五章 偏误分析及教学启示44-51
- 5.1 偏误分析44-48
- 5.1.1“能”、“会”、“可以”的偏误根源44
- 5.1.2“能”、“会”、“可以”的偏误分析44-48
- 5.2 教学启示48-51
- 5.2.1 教材编写48-49
- 5.2.2 教学方法49
- 5.2.3 练习设计49-51
- 第六章 结语51-53
- 6.1 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得出的结论51-52
- 6.2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52-53
- 致谢53-54
- 参考文献54-56
- 附录56-59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9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晶;;间接言语行为与委婉语的间接性之对比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2 胡燕;;英语新闻标题中的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3 金小玲;;儿童电影《秘密花园》之礼貌探微[J];电影文学;2014年06期
4 王悦鸣;;模糊限制语的语用分析——以英语网络新闻文体为例[J];池州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王健;何美佳;;模因论视角下汉语文化负载词的异化翻译[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1期
6 范丽群;莫优媚;;可及性理论视角下汉语访谈节目中的人称代词预指——以《杨澜访谈录》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5期
7 吴晓颖;;从关联视角阐释传统礼貌观的不足[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年03期
8 吴晓颖;;关联理论关照下的读者主体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9 陈毅平;;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改写——以《红楼梦》霍译为例[J];英语研究;2014年02期
10 王卫敏;;模因论视阈下的涨价类系列流行语研究[J];滁州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章望婧;;汉语褒贬义成语语用现象研究——以“守株待兔”为例[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2 魏业群;;灾难新闻采访者语用失误及解决策略[A];第八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周明强;;坦言性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A];第八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许家骏;叙事小说分析方法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2 关英明;现代汉语致歉言语行为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苏义生;原生态歌谣修辞研究[D];复旦大学;2013年
4 太清艳;新闻语篇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华;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中国网络语言词汇特点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2年
2 唐敬伟;顺应理论视角下的外国留学生日常交际语用失误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3 韩娜娜;汉语儿童产品广告的语用预设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4 宋卫卫;洗化类电视广告语言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邱梦颖;半机构话语中的打断与权势[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年
6 姬鹏鹏;上下级关系模糊语言语用功能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7 贺娟;称呼语转换及其语用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8 彭晓寒;英汉社交指示语中的礼貌原则对比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年
9 杨李;认知语境下电影话语意义的推理机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席千卉;法律文本中语用模糊的分析[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107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10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