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南方方言韵尾“阳入对应”的类型学分析

发布时间:2017-08-09 03:14

  本文关键词:汉语南方方言韵尾“阳入对应”的类型学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类型学 阳入对应 韵尾 蕴涵 音变


【摘要】:文章运用类型学的方法对入声韵尾和阳声韵尾在南方方言中的对应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方言音系中-p蕴涵-m,-t蕴涵-n,-k倾向于蕴涵-■,后者的倾向性蕴涵是由于某些方言语音发展的特殊历史造成的。在此基础上进而把类型学方法引入历史音变研究,发现入声韵尾和阳声韵尾的音变存在这样的蕴涵关系:咸深摄-p-t蕴涵-m-n,曾梗摄-k-t蕴涵-■-n,并通过韵尾类型的分布推断阳声韵尾的音变先于入声韵尾。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类型学 阳入对应 韵尾 蕴涵 音变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明代南京官话军屯移民语言在津、滇、黔、琼六百年历史演变比较研究”(11AZD072)
【分类号】:H17
【正文快照】: “阳入对应”即同一韵摄的阳声韵和入声韵主元音相同或相近、韵尾的发音部位相同,二者在音系中相互依存。这是古代音系的一个重要特点,许多方言的实际情况也证实了这一特点。陈渊泉(参看M.Chen 1973,张光宇2009)把汉语方言阳入对应分为六个阶段,第一阶段p、t、k对应m、n、?,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廖秋忠;;《语言的共性与类型》述评[J];国外语言学;1984年04期

2 陈晓锦;广东粤语的鼻音韵尾和入声韵尾[J];方言;2001年02期

3 曾晓渝;对《中原音韵》音系-m尾韵的一点认识[J];古汉语研究;1993年03期

4 赵日新;;中古阳声韵徽语今读分析[J];中国语文;2003年05期

5 陆丙甫;金立鑫;;论蕴涵关系的两种解释模式——描写和解释对应关系的个案分析[J];中国语文;2010年04期

6 顾劲松;;苏北江淮官话古阴声韵字收m尾现象考察[J];语言科学;2011年04期

7 董为光;;湘鄂赣三界方言的“l”韵尾[J];语言研究;198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凌;;汉语语序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思考[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2 罗天华;;也谈语言学术语的翻译问题——以增译《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为例[J];当代语言学;2012年01期

3 杨安红;“NP_1有NP_2”句式新探[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周赛红;;明代莞籍诗人韵部研究[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曾晓渝;略谈语音的演变[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7 李蓝;;汉语的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J];方言;2008年03期

8 张晓勤;罗丹;;桂南平话山摄、臻摄入声韵的演变[J];桂林航天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9 张晓勤;罗丹;;桂南平话入声的演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李益;谢奇勇;;湖南临武县楚江土话阳声韵尾的演变[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晓锋;汉语方言语音的类型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翠;俄语语序的语言类型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白莲花;韩汉语语序类型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张平;“A点儿+V”与“V+A点儿”[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邓云华;汉语联合短语的类型和共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唐伶;永州南部土话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李建校;陕北晋语语音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8 倪宏鸣;维吾尔语和阿美语语言特征对比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9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吴波;江淮官话语音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丹;桂南平话古入声字演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2 仝欣;中古阳声韵字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演变初探[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江石;宋元时期徽州文人用韵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4 韦佼灵;壮语的类型学描写[D];南昌大学;2010年

5 沈抒寒;从韵系结构论《切韵》到《中原音韵》之间的入声变化[D];北京大学;2011年

6 刘晓红;指量名结构的语序及分布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7 冯法强;中古入声在方言中的舒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韦玉丽;广西蒙山粤语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邓敬文;英文歌词中人称指示的移情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郭蕾;基于鼻流计的汉语普通话鼻音的声学分析[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继林;;宝应l>光湖方言中的m尾[J];方言;1992年02期

2 谢留文;;江西省于都方言两字组连读变调[J];方言;1992年03期

3 苏晓青;;江苏省盐城方言的语音[J];方言;1993年02期

4 马重奇;福建福安方言韵书《安腔八音》[J];方言;2001年01期

5 汪如东;汉语部分方言阳声韵-m尾述评[J];河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02期

6 陆丙甫;结构、节奏、松紧、轻重在汉语中的相互作用——从“等等+单音名词”为何不合格说起[J];汉语学习;1989年03期

7 石林,黄勇;论汉藏语系语言塞音韵尾的发展演变[J];民族语文;1997年06期

8 朱晓农;元音大转移和元音高化链移[J];民族语文;2005年01期

9 潘悟云;;吴语的语音特征[J];温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02期

10 潘家懿;鼻/塞韵尾的消变及其粤东闽语模式[J];语文研究;1998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海燕,Bernd Kortmann;类型学与方言学[J];方言;2004年02期

2 金海月;;从朝鲜语反观汉语致使结构的类型学特点[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李永;;汉语语序的历史变化对动词语法化的影响[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1年01期

4 Г.А.Климов;汪庆安;范一;;语言的发生学、类型学和地域学分类法的相互关系[J];当代语言学;1982年04期

5 梁梅;;从类型学看名词性谓语判断句[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宗守云;;论集合量词在量词系统中的地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7 王红卫;;汉语情态动词“能”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8 帅志嵩;;“哭湿”类动结式的衍生过程及其词汇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3期

9 刘小川;;现代汉语位移句的语序类型比较[J];知识窗(教师版);2010年10期

10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勇;;论语言类型学研究中的解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2 朱琳;;起动/致使动词的类型学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3 陈大亮;;中西译论在理论类型上的差异[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江轶;;现代汉语定语从句的认知语言学和类型学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翁春;;关于汉语-m尾研究概述[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6 王邦容;;布依语口语的语音变化现象[A];布依学研究(之二)——贵州省布依学会首届年会暨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7 江荻;;藏语声调形成的过程与社会历史系统状态[A];“藏彝走廊历史文化”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C];2003年

8 李蕙心;;A PHONETIC ANALYSIS OF THE er-hua yun儿化韵IN BEIJING MANDARIN[A];新世纪的现代语音学——第五届全国现代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9 魏薇;;论韵图中入声韵与阴阳声韵相配的变化——兼论入声塞音韵尾的消失[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10 孙宏开;刘光坤;;汉藏语系历史类型学的几个问题[A];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10届学术讨论会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锡伦;汉语音节的特点[N];语言文字周报;2007年

2 何广见;准确、流畅、传情[N];语言文字周报;2008年

3 沈锡伦;普通话语音组合关系的发展[N];语言文字周报;2006年

4 郑张尚芳;虎年说寅、虎[N];语言文字周报;2010年

5 陈泓;略说吐字归音和字正腔圆[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6 黄行 赵明鸣;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在型学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姚莉;汉语语法化的前世今生[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唐雪凝 张金圈 曲阜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空间问题研究的新创获[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句法语文学科召开工作研讨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10 杨锡彭;汉语共同语标准音的选择[N];语言文字周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李明;西双版纳傣语量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3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4 王进;语言类型学的词汇语义研究维度[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7 张建;现代汉语双宾句的典型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8 石绍浪;江淮官话入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9 杨峥琳;现代汉语述结式的不对称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崎川隆;宾组甲骨文字体分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童芳华;语言之新结构分类[D];四川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曼;金华方言阳声韵今读类型及其演变[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3 周君;副词重叠式的类型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4 李俐;英汉时间连词的主观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5 过玉兰;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结构类型研究及其类型学意义[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6 李闻文;壮侗语族语言致使表达类型分析[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赵越;现代汉语转折连词及其类型学解释[D];延边大学;2007年

8 姚双云;汉语动词后时量、动量、名量成分不同现情况考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戴兴敏;汉语“虽”类和“但”类连词匹配框架及其类型学解释[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周乃刚;桂北平话被动标记与处置标记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6432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6432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1cb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