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青海的多语言环境和语言接触

发布时间:2017-08-20 15:32

  本文关键词:青海的多语言环境和语言接触


  更多相关文章: 多语言环境 语言接触 语言演变


【摘要】:青海是个多民族省份,不同的民族使用不同类型的语言。长期以来由于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为语言的接触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接触语言学的角度,对青海境内的多语言环境以及语言接触做了论述,同时讨论了相关研究的意义。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
【关键词】多语言环境 语言接触 语言演变
【基金】:上海高校一流学科(B类)建设计划规划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批准号:12AYY005
【分类号】:H172.2;H2
【正文快照】: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伴随着人口的迁徙,统一的语言社团会逐渐分化,不同的语言社团也会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相遇并相互交流,这势必造成语言的接触和影响,语言的接触、影响和文化的相互接触、影响是同步的。语言的接触带动文化的相互交流,文化的交流无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双成;;青海西宁方言的给予类双及物结构[J];方言;2011年01期

2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3 吴福祥;;关于语言接触引发的演变[J];民族语文;2007年02期

4 王双成;;汉语青海方言的动词重叠式[J];民族语文;2008年03期

5 贾f^儒;从青海汉语的几个方言词看语言间的接触影响[J];民族语文;1994年04期

6 倝一之;青海汉族的来源、变化和发展(上)[J];青海民族研究;1996年01期

7 王双成;青海少数民族语言对当地汉语的影响——从“风搅雪花儿”说起[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武曦;;试论语言接触引发的羌语对当地汉语的干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2 李智广;刘忠平;;Thomason的借用等级说:以古英语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3 陈保亚;语言接触导致汉语方言分化的两种模式[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4 马清丽;;“整”在西宁方言中的运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年11期

5 林煜;;五四运动时期汉语语法欧化的主要特点[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2期

6 廖慈惠;李向奇;;文化接触、语言接触与美国英语演变的类型和机制[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吴福祥;南方方言几个状态补语标记的来源(二)[J];方言;2002年01期

8 张安生;宁夏同心话的选择性问句——兼论西北方言“X吗Y”句式的来历[J];方言;2003年01期

9 李蓝;现代汉语方言差比句的语序类型[J];方言;2003年03期

10 王双成;;青海西宁方言的给予类双及物结构[J];方言;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胡阿旭;吕士良;格根塔娜;于洪志;;蒙古语松紧元音言语空气动力学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胡阿旭;吕士良;格根塔娜;于洪志;;蒙古语松紧元音言语空气动力学[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3 祖生利;;《元典章·刑部》直译体文字中的特殊语法现象[A];蒙古史研究(第七辑)[C];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磊;鄂东北江淮官话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文法;热贡赛姆耘宗教信仰类型与功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3 芦兰花;湟水流域汉语方言语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包桂兰;基于EPG的蒙古语标准音协同发音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海淑英;吉尔吉斯语中的俄语借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袁善来;比工仡佬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永斌;黔西北民族杂居区语言生态与语言保护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赵明鸣;12-13世纪中亚《古兰经注释》语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10 林颂育;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筠;西宁方言的民俗文化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阳;海峡两岸传媒语言差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刘畅;元白话讲章的语言学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达古拉;蒙古语在蒙古族学生英语学习中的正迁移[D];内蒙古大学;2011年

5 何振生;基于多媒体的内蒙古普通话培训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郭秀丽;锡林郭勒盟地名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卢欣;杭锦后旗方言词汇的几个问题[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坤;潍坊方言事态助词“来”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姜鸿青;一般否定标记的类型学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郝婷;清代北京木刻版蒙古文字造形艺术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杰;满语对北京语音的影响[J];北京社会科学;2002年02期

2 Joseph H.Greenberg;陆丙甫;陆致极;;某些主要跟语序有关的语法普遍现象[J];国外语言学;1984年02期

3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4 张成材;青海省汉语方言的分区[J];方言;1984年03期

5 王森;;甘肃临夏方言的两种语序[J];方言;1993年03期

6 陈乃雄;;五屯话初探[J];民族语文;1982年01期

7 李克郁;;青海汉语中的某些阿尔泰语言成分[J];民族语文;1987年03期

8 仁增旺姆;;汉语河州话与藏语的句子结构比较[J];民族语文;1991年01期

9 吴安其;语言接触对语言演变的影响[J];民族语文;2004年01期

10 黄行;语言接触与语言区域性特征[J];民族语文;2005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恩泉;;双语双方言问题论略[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2 ;云南大学袁焱教授简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8年05期

3 蒋颖;赵燕珍;常俊之;邱月;;论语言接触与语言和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杜楠;;文化接触与语言变异[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12期

5 李晓楠;;试论“他”的分化[J];华章;2010年28期

6 曹凤霞;;从当代新词语使用看语言变异[J];人民论坛;2010年29期

7 李香玲;;语言接触与文化融合交织出和谐文化[J];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10年02期

8 董丹;;浅析新疆汉维语言接触及其引发的演变[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9 程丽霞;语言接触、类推与形态化[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年08期

10 李桂山;;加拿大英语特点探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时仪;;略论语言接触与文白转型[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2 陈保亚;;全球化语言接触背景下的多语现象和多语制研究——建立语言遗产保护和多民族互协共存的科学依据[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3 陈原;;在文化背景接触下进行的语言接触——社会语言学札记[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4 孙宏开;;丝绸之路上的语言接触和文化扩散[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5 祖生利;;元代蒙古语同北方汉语语言接触的文献学考察[A];蒙古史研究(第八辑)[C];2005年

6 余京辉;;港式中文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的影响及培训策略[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朱庆之;;语言接触和语言变异——佛教汉语研究的新视角[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下)[C];2007年

8 王小凤;;跨文化交际中词语借用印记[A];第六届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9 王宇弘;;从形态学角度看现代汉语词法的欧化[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罗仁地;;汉藏语系历史中的语言接触与语言演变(英文)[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明冲突与融合中语言的认同与流变”外国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基金处;我院新获40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2 赵雨林;孩子为什么会不听话(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3 周振鹤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澳门番语杂字全本》简介[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早报记者 陈佳;天堂将如图书馆一般……[N];东方早报;2005年

5 禹言;一部大型语言国情专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仁顿珠泽;一个博士生的求学路[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袁志勇;“字母词”走进日常生活[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专稿 葛雷;英国人热捧“中国杂货”[N];世界报;2009年

9 运河;我院首届离退休人员优秀科研成果奖颁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邸永君;毕苏语研究的重要进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欣欣;语言接触问题三段两合论[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2 陈建伟;临沂方言和普通话的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3 包萨仁;蒙古语族东乡语与汉语的接触研究[D];北京大学;2006年

4 吴小奕;跨境壮语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江燕;南昌话和普通话接触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顾钦;语言接触对上海市区方言语音演变的影响[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陈辉;论早期东亚与欧洲的语言接触[D];浙江大学;2006年

8 潘家福;新加坡华社的多语现象与语言接触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谭晓平;江永勉语与汉语的接触与演变[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王晓梅;广西融水诶话声调形成的优选论分析[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大艳;汉俄语言接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马娜;语言接触与文化交融[D];兰州大学;2013年

3 李珍莉;语言接触视角下英汉翻译中的欧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4 郭云婷;语言接触视角下阿尔泰语系诸语言对新疆汉语方言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5 付乔;五屯话的格和体态式研究[D];兰州大学;2013年

6 魏伟;现代汉语外来类词缀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7 赵镜;昭觉县新城镇彝汉语言接触情况调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8 贺菁;语言接触背景下方言词汇变异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9 夏莲;语言接触和语言迁移[D];上海海事大学;2004年

10 金丽娜;语言接触中的句法演变[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074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074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9e9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