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选择问句的语调格局
本文关键词:普通话选择问句的语调格局
【摘要】:本文采用起伏度的计算方法,以普通话选择问句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句调域、词调域的音高跨度、上/下线的分布位置及语调起伏度的音高表现,并和陈述句对比。研究发现:选择问句的句调域比陈述句宽;强调焦点"A还是B"的疑问形式是全部词调域中域宽最大的,显著大于自然焦点的陈述句,起伏表现明显,起着传达疑问信息的主要作用,且焦点A的音高跨度和上线的分布值大于焦点B。另外,调域中线的起伏表明选择问句除疑问形式外,整体呈现出和陈述句相同的音高下倾模式。
【作者单位】: 北京语言大学;南开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 选择问句 语调格局 句调域 词调域 起伏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汉语语气语调实验研究”(批准号:12AYY004)的资助支持
【分类号】:H102
【正文快照】: 一般的语法教材都按照结构形式将疑问句划分为四类:是非问句、特指问句、正反问句和选择问句,其中,“选择问句是并列几个项目,让回答的人选择其中的一种”(朱德熙,1982)。从现有的研究来看,少有声学实验关注选择问句的音高表现。为详细考察其语调起伏情况,本文以“语调格局”(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石锋;王萍;梁磊;;汉语普通话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华;;英汉附加问句在会话中的传信功能[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2 杜道流;指称、陈述理论及其对上古语法研究的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姜红;;具体名词和抽象名词的不对称现象[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4 施发笔;试论《水浒传》介词避复的技巧[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阮绪和;形名偏正结构的语法功能[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6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7 胡德明;;反问特有的句法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樊友新;;从“被就业”看“被”的语用功能[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冯鸣;英语表持续时段的for短语和汉语时量词语的比较[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10 王有卫;;语素文字说质疑[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地里木拉提·吐尔逊;古丽娜尔·艾力;热娜古丽·达古提;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地里木拉提·吐尔逊;古丽娜尔·艾力;热娜古丽·达古提;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陈述句语调的起伏度[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二)[C];2011年
3 李影;付莉;;韩国中小学生“是”的错序偏误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四辑)[C];2009年
4 沈焕生;朱磊;;基于信息内容的关键词抽取研究[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五届信息论学术年会暨第一届全国网络编码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8年
5 张锦玉;;普通话语篇停延与呼吸特征初探[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吕晓玲;;闽南方言南安话的类结构助词“得”、“说”、“伊”、“通”[A];福建省辞书学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田长生;;浅谈《论语》中的复叠现象[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9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柳春;甘肃临夏方言回腔语音格局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郭嘉;英语语调实验分析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杨先明;0-5岁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认知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7 彭懿;英汉肤觉形容词的认知语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8 龙又珍;现代汉语寒暄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9 张巍;融合FAQ、本体和推理技术的问答系统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雪;俄汉语词汇理据性对比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晶晶;表人名词类词缀“X手”、“X者”、“X员”分析比较[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婧一;元代笔记分词理论与实践[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曹萍;府城官话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旷金辉;汉英名词前置修饰语语序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严伟剑;疑问代词“怎么”“怎样”“怎么样”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林茂灿;普通话语句的韵律结构和基频(F_0)高低线构建[J];当代语言学;2002年04期
2 邓丹;石锋;;普通话韵律词内部下倾度的初步分析[J];南开语言学刊;2009年01期
3 杨玉芳;句法边界的韵律学表现[J];声学学报;1997年05期
4 李爱军;;普通话对话中韵律特征的声学表现[J];中国语文;2002年06期
5 吴竞存;梁伯枢;;“有三米高”和“有他高”的结构分析[J];语文研究;199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振玉;《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初探[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年01期
2 何瑛;宋代选择问句句式考察[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3 李思明;;从变文、元杂剧、《水浒》、《红楼梦》看选择问句的发展[J];语言研究;1983年02期
4 吴慧颖;“VP_1也VP_2”和“VP_1也怎的”——关于近代汉语中的两种选择问句[J];古汉语研究;1990年02期
5 武振玉;试析《五灯会元》中的是非问句与选择问句[J];长春大学学报;1998年02期
6 刘子瑜;敦煌变文中的选择疑问句式[J];古汉语研究;1994年04期
7 柳士镇;萧统《令旨解二谛义》中的选择问句[J];古汉语研究;2002年04期
8 黎明;对“顿号的误用”和“选择问句中问号误用”的不同看法[J];语文学刊;2003年01期
9 祝敏彻;汉语选择问、正反问的历史发展[J];语言研究;1995年02期
10 阚绪良;《五灯会元》里的“是”字选择问句[J];语言研究;1995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金美;姜娟;;哈尔滨市方言中的选择问句[A];语言学论文选集[C];2001年
2 林文金;;莆仙方言的选择问句[A];莆仙文化研究——首届莆仙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3 张建强;;基于语料库的现代汉语疑问句使用情况调查[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朱琳;;泰兴话疑问句语气词及其修辞功能[A];修辞学新视野——汉语修辞与汉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陈怡;;汉语北京话强调焦点句语调的起伏度分析[A];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万丽媛;;南昌(昌东镇)方言句末语气词的构造、音读和功能[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娜;南北朝译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静;《史记》问句系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乌吉斯古冷;蒙古语标准音朗读语句语调的起伏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叶建军;《祖堂集》疑问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6 张晓涛;现代汉语疑问范畴和否定范畴的相通性及构式整合[D];吉林大学;2009年
7 韩维新;香港粤语语调初探[D];南开大学;2013年
8 何霜;忻城壮语语气词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丹星;清末民初北京话的选择问句和反复问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2 李孝娴;固始方言问句系统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3 殷伟;《五灯会元》反复问句及选择问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4 黄娜;《贤愚经》疑问句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田美;《说苑》疑问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李翠娟;《韩诗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7 韩臻;《老乞大谚解》《朴通事谚解》疑问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8 冷艳青;《三遂平妖传》疑问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敏;《孔子家语》疑问句及相关语言问题考论[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郭爱涛;《儒林外史》疑问句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7795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779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