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林童话》中图文关系的逻辑语义扩展探讨
本文关键词:《格林童话》中图文关系的逻辑语义扩展探讨
更多相关文章: 功能语言学 人际意义 图文关系 逻辑语义扩展 《格林童话》
【摘要】:本文以Painter等人(2013)的视觉语篇语义学和MartinecSalway(2005)的图文逻辑语义关系系统为基础,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家Halliday对小句之间的逻辑语义扩展描述,在人际意义视阈下对《格林童话》插图本中的图文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图文之间存在着三种表达人际意义的逻辑语义扩展关系:详述、增强和延展,对解读插图版《格林童话》和研究其他多模态儿童读物有一定参考价值。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外文系;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功能语言学 人际意义 图文关系 逻辑语义扩展 《格林童话》
【分类号】:H030
【正文快照】: 1.引言图像化时代出版物的图文关系研究已不是一个新话题。在把语言作为社会符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影响下,Kressvan Leeuwen(2006)的视觉语法研究、MartinecSalway(2005)的图文关系研究、Painter等人(2013)的视觉叙事阅读研究都为分析图文关系提供了重要的框架。但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2 封宗信;;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情态系统:逻辑、语义、语用[J];外语教学;2011年06期
3 胡壮麟;;多模态小品的问世与发展[J];外语电化教学;2010年04期
4 汪燕华;;多模态话语中语类和图类的配置[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娜;;多模态话语分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海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2期
2 田鑫;;大学英美文学赏析中多模态教学初探[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3 高蕊;赵滨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多模态话语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12期
4 刘艳方;;多模态在商业广告中的应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9期
5 陈瑜敏;;奥运电视公益广告多模态评价意义的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彭漪;杨海燕;;多模态平面商业广告语篇的整体意义构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7 赵秀凤;苏会艳;;多模态隐喻性语篇意义的认知构建——多模态转喻和隐喻互动下的整合[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8 张时倩;;中外两则企业图标的多模态对比分析[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9 杨洪玉;;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浙江工商大学百年校庆标识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4期
10 胡慧慧;;社会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话语分析——以2014年南京青奥会会徽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赵广州;;从多模态话语理论角度来看交际教学法中的角色扮演[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青;基于语料库的《尤利西斯》汉译本译者风格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2 涂家金;英语论辩修辞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3 陈小兆;《卖花女》话语文体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佟颖;社会符号学与翻译基本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年
5 张征;英语课堂多模态读写能力实证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宋杰;品特戏剧的关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7 杨志欣;俄语电视广告语篇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8 司建国;认知隐喻、转喻维度的曹禺戏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9 黄立华;贝克特戏剧文本中隐喻的认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高红云;《推销员之死》中话语标记语之语用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郭恩华;篮球赛事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徐艳艳;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商业广告语篇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李庆;一项关于隐性文体知识的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吴莎;教师课堂话语的多模态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许祖华;多模态话语分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温群方;《中国日报》头版新闻的语用文体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陈荫;上海世博会英文宣传片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志娟;美国戏剧《晚安,,妈妈》的语用文体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马志民;诗意的唯美 爱欲的荼毒[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方琰;;系统功能语法与语篇分析[J];外语教学;2005年06期
2 胡壮麟;;PowerPoint——工具,语篇,语类,文体[J];外语教学;2007年04期
3 方琰;浅谈语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8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刚;;话语的人际意义与间接言语行为[J];文教资料;2008年12期
2 司显柱;;翻译语篇质量评估模式再研究——功能语言学路向[J];中国翻译;2008年02期
3 袁邦株;徐润英;;社会科学论文中人际意义分析模式探索[J];外语教学;2010年06期
4 曾蕾;;投射信息中语码转换的人际与语篇意义构建[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5 李玉梅;;汉英语码转换的人际意义[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9期
6 黄莹;;我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的变迁——基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个案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7 张延君;;学术话语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J];文史哲;2005年06期
8 余晓强;;通知文体的人际意义研究[J];文教资料;2011年15期
9 钱蓉蓉;梅晶晶;;新闻报道中的语法隐喻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应巧君;;从系统功能语法角度探讨称呼语的人际意义[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白鹏鹏;;探究称呼语的人际意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项秀珍;;外交语篇中模糊限制语的人际意义——以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为例[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陈海叶;;功能语言学视野中的范畴化[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连超;;概念隐喻理论与语篇连贯[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司显柱;;论语境的层次性对翻译的张力关系[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6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魏在江;;英汉情态隐喻对比研究[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校华;;汉语象声词理据初探[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应学凤;;右文说与语音象似性[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成亭;;网上聊天会话分析[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储泽祥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储泽祥:追求理论方法创新是核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我所理解的认知语言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寰;术语的功能与术语在使用中的变异性[D];黑龙江大学;2009年
2 魏本力;处所介词短语的功能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3 贺春英;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回眸与反思[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董育宁;新闻评论语篇的语言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5 韩健;功能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中美《宪法》语篇对比分析及文化阐释[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3年
6 娄琦;功能性言语的意义生成—认知符号视角下心理空间双重整合模式[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黄莹;对表征中国社会的话语的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7年
8 郑元会;翻译中人际意义的跨文化建构[D];山东大学;2006年
9 陈明瑶;汉语网络时评的语类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10 张作功;语义级差[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丽娜;性别语言差异的人际意义[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2 马磊;广告语篇中人际意义在情态系统的表达[D];中国海洋大学;2003年
3 李秀丽;中英文网上招聘广告的人际意义实现的对比分析[D];汕头大学;2010年
4 王秋玲;英汉求职信语篇人际意义对比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水生;基于系统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的翻译[D];安徽大学;2006年
6 张珊珊;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人际意义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7 孟姣;中国大学生即兴演讲的人际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孙笑怡;人际意义整合模式及新闻的语类特征[D];中国海洋大学;2004年
9 王继微;形容词结构的及物性及其人际意义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年
10 李玉霞;标记性主位的语篇功能[D];山东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8774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774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