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中的认知域逆向划分

发布时间:2017-09-19 07:15

  本文关键词:言外转喻属性模式中的认知域逆向划分


  更多相关文章: 逆向划分 属性模式 言外转喻 微观化操作


【摘要】:Klaus-Uwe Panther提出言外转喻属性假设,即言语行为属性可以替代言语行为本身,言语行为指向其属性。根据这一认知路向,鉴于Panther言外转喻属性指向研究的宏观性、宽泛性、常规性以及操作不明等问题,本文拟从微观层面深入探讨属性模式操作中认知两域逆向划分的变革,从而设立听话人角度属性解读机制,统一听说双方属性解读模式,破除传统命题形式语用推理表征,确立概念化属性推理模式。通过明确属性微观层面,细化推理步骤;夯实属性推理的立足点;强化言外转喻的解释力度。本文把微观属性操作解析与原有的属性假说相比,对言语现象具有更强的解释力和更高的可操作性,在理论精细化的道路上又迈进一步。
【作者单位】: 哈尔滨理工大学;
【关键词】逆向划分 属性模式 言外转喻 微观化操作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言外转喻的加强联想模式构建研究”(11YJC740166)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
【正文快照】: 1引言认知语言学普遍认为,言外转喻是:(1)人类基本的思维模式之一;(2)自然的推理图示;(3)间接言语行为含意生成和识解的推理操作。然而 从听话人角度解读间接言语的速度之快说明推理的发生不完全依照语用学原则性和逻辑性的推理步骤按部就班进行。因此,Klaus-Uwe Panther提出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昱;崔桂珍;;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2 毕靖;;语言非范畴化现象中的转喻机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费红霞;;从“找不着北”中看转喻[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刘玉婷;;对惯用语的转喻分析[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王萌;;隐喻与转喻的认知探析[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5期

6 王娟;;隐喻和转喻的认知解释[J];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21期

7 龚从贵;;通感隐喻转喻性动因分析——以loud color为例[J];China's Foreign Trade;2010年Z2期

8 邓敏;;网络语言中的转喻现象[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年02期

9 王凌云;;言语行为转喻在语篇中的连贯作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04期

10 郑娟;;转喻视角下的名词性同义反复话语的分析[J];科技致富向导;2011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秀芳;;领属转喻与汉语的句法和语篇[A];高名凯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纪念高名凯先生诞辰100周年论文集[C];2011年

2 魏在江;;语篇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陈道明;;借代与转喻[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4 张韧;;转喻的构式化表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5 陈君均;;转喻与话语分析的语用机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高蕊;;从认知角度谈“来”字的语法化——从上古到现代的历时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齐振海;晋小涵;;再论“心”词语的认知阐释[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李洁红;;论转喻和隐喻在前指替代中的差异[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9 朱一凡;;认知语言学视域下的现代汉语外来词语法化研究——以“客”为个案探讨外来词中存在的语法化现象[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翁碧琼;;从认知角度认识一词多义现象[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龚丹韵;网络语言何以大行其道[N];解放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莉;转喻与话语的符号—认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释[D];复旦大学;2004年

3 王霜梅;汉语定中结构的认知隐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4 江晓红;转喻的认知语用研究[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8年

5 金美顺;空间形容词“深”的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9年

6 闵星雅;助动词“能”和“会”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7 廖光蓉;概念形式表征与语义变化转换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8 王冬梅;现代汉语动名互转的认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9 赵学德;人体词语语义转移的认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高航;现代汉语名动互转的认知语法考察[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秀明;汉语服饰成语的转喻和隐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彦娟;转喻理解的认知基础[D];河北大学;2005年

3 王笑菊;转喻的认知语用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洪振斌;语篇连贯的转喻视角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群;“手”隐喻的认知性分析[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05年

6 林正军;从历时及认知的角度看“一词多义”现象[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7 黄仙姬;汉韩五官惯用语认知对比[D];延边大学;2010年

8 李理;[D];湖南大学;2002年

9 殷水贵;试论隐喻和转喻在概念整合中的作用[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雷志斌;转喻的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880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80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cee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