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现代汉语多义动词“打”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21 06:44

  本文关键词:现代汉语多义动词“打”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多义动词“打”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摘要】:在现代汉语中存在很多意义复杂的单音节动词,如“打”“口”“搞”等。其中,“打”字被认为是现代汉语中义项泛化最多、用法最灵活的动词之一。本文拟以“打”为研究对象,浅析“打”的语义演变,分析其各个义项之间的引申关系,加强学习者对其义项间联系的印象,起到加强记忆的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该部分主要讨论了论文的选题价值和意义。“打”字是现代汉语单音节动词中意义最多且语义泛化最严重的动词之一。在教学实际中,“打”字也是教学的重难点所在,就《汉语教程》系列教材而言,“打”字不仅出现较早,而且出现频率也很高。因此,我们需要对“打”字的词义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梳理、理清脉络。其次,本文综述了自东汉以来的各代学者对“打”字的研究成果,总结了前人的研究和理论成果,为本文提供了理论基础。再次,对论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做了概括介绍。最后,提出了本文所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总结“打”字义项的基础上,结合汉语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对汉语教学提出建议。第二部分为动词“打”的语义分析,主要对“打”字的词义进行了大致梳理。我们将其各个义项之间的引申途径和联系展示给学习者,使其在以后的汉语交际中遇到没学过的义项也可以通过这种引申联系而大致猜测其意义。这对提高汉语学习者的交际水平会有很大帮助。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对“打”字义项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北语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等分析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在学习和使用“打”时所出现的偏误并分析其原因、归纳偏误类型。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对“打”字的教学方法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能对汉语学习者在习得“打”字时有些许帮助。本文的主要意义在于分析“打”的义项和发展,提出对外汉语课堂上较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更好的学习和掌握“打”字,使之能够在汉语交际中灵活准确地使用“打”字。
【关键词】:多义动词“打” 对外汉语教学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7
  • 绪论7-12
  • 第一节 选题缘由7-9
  • 一、多义词研究的需要7-8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8-9
  • 第二节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研究方法9-12
  • 一、研究内容9-10
  • 二、研究思路10
  • 三、研究方法10
  • 四、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10-12
  • 第一章 多义动词“打”的语义分析12-20
  • 第一节 动词“打”的历时演变12-13
  • 第二节“打”的词义整理13-16
  • 第三节“打”的词义引申途径16-20
  • 第二章“打”字的教学研究与教学策略20-31
  • 第一节 《汉语教程》中“打”字的义项分析20-23
  • 第二节“打”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偏误分析23-28
  • 一、误例的选取及判断原则23-24
  • 二、偏误类型分析24-26
  • 三、偏误产生的原因26-28
  • 第三节“打”的教学策略28-31
  • 一、梳理引申途径,,加强辨析练习28-29
  • 二、图示义项关联29-30
  • 三、语境教学法30-31
  • 结语31-34
  • 参考文献34-37
  • 后记3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之所;黄广芳;;从原型理论看多义词的形成及教学方法[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张亚冰;;原型范畴理论下一词多义的认知分析[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3 杨柳;;近而能远——对外汉语教学中同义词教学新解[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8年04期

4 田斐斐;;隐喻与一词多义教学[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金生;宋成方;;一词多义现象与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6 谢葵;一词多义与词汇教学[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04期

7 余露;;基于隐喻的一词多义的习得和教学[J];老区建设;2011年20期

8 杨本科;冯冬梅;;汉语同形词的对外汉语教学建议——以《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HSK词汇》为例[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9 赵冬婷;张红;;浅谈认知研究对多义词教学的启示[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10 刘s

本文编号:8930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8930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