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给”在口语中分布特点考察
本文关键词:虚词“给”在口语中分布特点考察
【摘要】:虚词"给"具有多功能性,我们参考虚词"给"已有的分类,并结合语料考察,发现不同类虚词"给"在口语中分布上的如下特点:复合把字句、复合让字句Ⅱ、"给……把"句、"由……给"句、述补结构补语中"给"、兼语结构中的"给"、连谓结构中的"给"、"给(NP)VP"结构中的"给"属于"给1";复合被字句和复合让字句Ⅰ中的"给"应属于"给0"。"给"在句法位置上,更倾向于出现在"给(NP)VP结构"中,复合被动句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分布都不占优势;"给"句法功能受框式结构的影响,这些特点在书面语中也都有同样的表现。口语中复合叫/教字句的使用与普通的叫/教字句不同,是在极度减少。口语中在使用"给"时,"给"后宾语的出现与否,具有相当程度上的任意性,比书面语更自由。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文学院;大庆师范学院文学院;
【关键词】: 给 把 被 叫/教 让 宾语
【基金】:2013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理想认知模式理论视域下汉语被字句的特点研究”(13CYY067)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0.引言有关虚词“给”的分类,颜力涛(2008)曾从语义角度做过如下分类,即,“给1”表示“给予”,“给2”表示“被”,“给3”表示“把”。①[1]本文对虚词“给”的语法意义主要依据语料量的多少来判断,不带或少带宾语的记为“给0”。颜力涛、柳英绿(2011)对虚词“给”从句法角度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颜力涛;柳英绿;;虚词“给”的同一性及其分布状况[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2 颜力涛;;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中“给”后宾语的省略问题及其诱因[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礼正;;两种复杂被字句的生成:句式糅合[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2 颜力涛;姚海萍;谢晓明;谢静;;几类特殊位置上的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8期
3 颜力涛;;复合被字句中的“所”与“给”及相关的焦点标记问题[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4 路广;;山东地区“给”音调查与《醒世姻缘传》作者问题[J];古汉语研究;2012年03期
5 颜力涛;谢晓明;周朋升;;有“被”字标志的被动小句和有“把”字标志的处置小句连用特点[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2期
6 颜力涛;柳英绿;;虚词“给”的同一性及其分布状况[J];汉语学报;2011年01期
7 翟会锋;;汉语被动句的核心标注和从属标注考察[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0年1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2 张文;汉语双宾句历时演变及相关结构问题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蔡吉利;介词悬空的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颜力涛;;论现代汉语中的“被”字、“把”字套用句式——从句式中“被”字或“把”字与“给”字替换的角度分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2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3 张桂宾;省略句研究述评[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4 石毓智;;兼表被动和处置的“给”的语法化[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5 刘永耕;;动词“给”语法化过程的义素传承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5年02期
6 颜力涛;;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中“给”后宾语的省略问题及其诱因[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7 李炜;加强处置/被动语势的助词“给”[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1期
8 李炜;清中叶以来北京话的被动“给”及其相关问题——兼及“南方官话”的被动“给”[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力涛;;复合把字句与复合被动句中“给”后宾语的省略问题及其诱因[J];中国语文;2008年06期
2 李裕德;整体—数量宾语把字句[J];汉语学习;1991年02期
3 高有祥,,牟治媛;“规范口语”特色新论[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4 陆庆和;;“接受”和“施予”——也谈被动句的不同类别[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6年01期
5 月心;“把字句”两题[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02期
6 孙颖亮;“把字句”宾语研究综述[J];温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齐燕;;口语中“然后”正在向书面语扩散[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8 濮擎红;;认知因素对语言形成的影响[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9 齐金花;;网络语言与传统语言的要素差异[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09年04期
10 李绍林;论书面语和口语[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陈桂成;;成语界说与成语词典立目[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关润池;赵怿怡;;汉语口语依存树库中特殊结构处理[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谢朝群;;什么是互动语言学?[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张秋娥;;人际修辞学与口语修辞学[A];跨世纪的中国修辞学[C];1999年
7 汤亚平;;第二语言习得与教材语料的关系[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8 钱乃荣;;新世纪的语言环境和上海话的变化[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9 邢红兵;张旺熹;;现代汉语语法项目的标注及统计研究[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10 张在云;;郭编《古代汉语》商务修订本中的一些文句质疑[A];第二届全国教育教材语言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慧英;口语语病的两个语法成因[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2 董洪亮;“汉语托福”明年大调整[N];人民日报;2006年
3 王学忠;“锱铢必较”能接宾语吗?[N];语言文字周报;2009年
4 卢文雯;时尚口语之我见[N];西藏日报;2004年
5 吴定求;“酷”字口语流行之我见[N];光明日报;2000年
6 潘文国邋口述 本报记者 张英 记录;潘文国:100年来,我们用教外语的方式教母语[N];南方周末;2007年
7 《语言文字报》原主编 杜永道;“和”、“与”、“及”用法有何不同[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0年
8 朱文献;当心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N];语言文字周报;2011年
9 宋玉柱;“加以了”能说吗?[N];光明日报;2001年
10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院 邵则遂;浅谈扬雄方言研究后继乏人的原因[N];光明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丁薇;基于概念结构理论的把字句研究与偏误分析[D];苏州大学;2013年
3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4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5 丁勇;元代汉语句法专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曹凤霞;古代汉语标记被动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7 刘黎岗;重庆话口语中话题的结构与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李杰;不及物动词带主事宾语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9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郭圣林;现代汉语若干句式的语篇考察[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华梅;网络语言的语体归属[D];西南大学;2006年
2 王慧;二价动词与宾语[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3 祁庆倩;现代汉语心理动词内部差异性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海荣;镜像原则与主动句被动句的转换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5 姜丹;中韩被动句比较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6 钟佩玲;汉英被动句对比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7 何君;“V过”把字句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8 蔡龙至;英汉被动句转换的对称性分析[D];吉林大学;2013年
9 蒋彤;被动句的汉英对比研究及其对对外汉语被动句教学的启示[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慧娟;类型学视域中的项城方言被动句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本文编号:9406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406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