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留学生汉语“之”的习得偏误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2 15:44

  本文关键词:留学生汉语“之”的习得偏误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现代汉语 “之”字结构 二语习得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摘要】:现代汉语“之”是汉语言中比较常用的语言单位,它性质多样,结构复杂,看似简单,学起来却并不轻松。“之”作为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文言词,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依然很高。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来说,运用“之”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外国留学生而言,学好“之”却并非易事。“之”在汉语中的运用情况比较复杂,而由“之”字构成的“之”字结构情况就更为多样了。留学生在习得“之”时出现偏误的频率较高,本文针对此种现象对留学生“之”的习得情况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为对外汉语工作者及学习汉语的留学生提供一定的帮助。本文以二语习得及二语教学的相关理论为指导,运用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多角度、多方位来分析研究留学生的偏误情况,力求达到观察充分、描述客观、建议科学的标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一、绪论。论述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不足、研究意义并交代本文的语料来源。二、“之”的本体研究。从“之”字和“之”字结构的本体出发,分析“之”字及“之”字结构的结构类型、语义、句法特征,尽量把握好“之”字及其结构在现代汉语中的正确使用情况,保证研究的全面性。三、留学生习得“之”的偏误类型及原因分析。本章节以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和暨南大学留学生语料库中的语料为研究基础,分析留学生在习得“之”时所出现的偏误类型,归纳导致偏误出现的各种原因。四、“之”的教学建议。针对第三章总结出来的偏误类型和偏误原因,此部分主要提供一些相对应的教学建议,力图为对外汉语学界的教师、学者、学生提供可行的教学建议及学习对策。五、结语。指出全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本课题虽然有一定的研究价值,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内容太过粗浅,希望后人能够弥补此文的缺陷。
【关键词】:现代汉语 “之”字结构 二语习得 偏误分析 教学对策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研究现状和不足12-13
  • 1.2.1 相关研究的现状12-13
  • 1.2.2 相关研究的不足13
  • 1.3 研究的内容和意义13-14
  • 1.3.1 研究内容13-14
  • 1.3.2 研究意义14
  • 1.4 研究方法及语料来源14-16
  • 第二章“之”的本体研究16-34
  • 2.1 现代汉语“之”的界定16-18
  • 2.2“之”的句法功能分析18-30
  • 2.2.1“X之”结构的分析18-23
  • 2.2.2“之X”结构的分析23-25
  • 2.2.3“X1之X2”结构的分析25-30
  • 2.3“之”的词性30-34
  • 2.3.1 助词“之”30-32
  • 2.3.2 代词“之”32-34
  • 第三章 留学生习得“之”的偏误及原因分析34-51
  • 3.1 偏误类型34-43
  • 3.1.1“之”为代词时的偏误34-37
  • 3.1.2“之”为结构助词时的偏误37-43
  • 3.2 偏误原因43-51
  • 3.2.1 母语中相词汇的影响44
  • 3.2.2 过度的概括44-45
  • 3.2.3 学习策略的影响45-47
  • 3.2.4 语义、语用知识的模糊47-49
  • 3.2.5 其他因素49-51
  • 第四章“之”的教学建议51-64
  • 4.1 主流对外汉语教材中“之”的编排情况51-59
  • 4.1.1 主流教材的优点51-57
  • 4.1.2 主流教材的不足57-59
  • 4.2“之”的教学建议59-64
  • 4.2.1 增加语用教学60-61
  • 4.2.2 结合例句教学61-62
  • 4.2.3 设置专项练习62
  • 4.2.4 设置科学编排顺序62-63
  • 4.2.5 积极引导学生63-64
  • 结语64-65
  • 参考文献65-67
  • 附录67-71
  • 致谢7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军;;汉语“N中的/之N”格式及其构式化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2 倪娅岚;;《论语》“之”字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刘云;;“之X”的词汇化及其动因[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0年03期

4 洪波;;周秦汉语“之s”可及性问题再研究[J];语言研究;2010年01期

5 邵霭吉;;现代汉语助词“之”和“之×”方位词[J];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6 沈家煊;完权;;也谈“之字结构”和“之”字的功能[J];语言研究;2009年02期

7 洪波;;周秦汉语“之_s”的可及性及相关问题[J];中国语文;2008年04期

8 张冰;;论《马氏文通》的介字“之”[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9 程亚恒;;古汉语中的“谓·之·名”结构[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10 张玉金;甲骨文中的“之”和助词“之”的来源[J];殷都学刊;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9604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604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4ba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