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典型路径附加语句法比较
本文关键词:汉英典型路径附加语句法比较
更多相关文章: 路径附加语 趋向动词 副词小品词 句法 节律
【摘要】:本文把汉语中充任补语的趋向动词和英语副词小品词视为典型的"路径附加语"进行比较,发现汉语附加语相对于动词复合体宾语的位置因本身的不同类别而异,可有VCO、VOC、VC_1C_2O、VC_1OC_2、VOC_1C_2、把OVC_1C_2等,而英语附加语总是VCO和VOC两个位置;汉英附加语都常和介词共现表达运动事件的路径,但汉语动词复合体能直接带上处所宾语表示移动动作的终点,而英语有时得通过介词引介才能跟上与汉语相当的成分。文章还讨论了与汉英动词复合体结构相关的节律问题。
【作者单位】: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 路径附加语 趋向动词 副词小品词 句法 节律
【分类号】:H146;H314
【正文快照】: 1.引言汉语中有“趋向动词”,在“动趋式”中做动词的补语,主要表示动作或事物的趋向意义。英语中没有“趋向动词”的类别,但有表达动作或事物趋向意义的若干形式,其中和汉语动趋式中趋向动词相当的表达形式便是副词小品词。本文以Talmy(2000)提出的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理论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史文磊;;国外学界对词化类型学的讨论述略[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2 严辰松;运动事件的词汇化模式——英汉比较研究[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06期
3 王培硕;;英汉短语动词对比[J];外语研究;1987年01期
4 邢福义;;汉语里宾语代入现象之观察[J];世界汉语教学;1991年02期
5 居红;;汉语趋向动词及动趋短语的语义和语法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1992年04期
6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邵志洪;;英汉运动事件框架表达对比与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8 陈治安;英语副词性小品词[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保党;吕乐;;词汇化探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余舟;;汉英“吃”所构成的词语的比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3 贾燕伟;;英汉运动事件词汇化模式的认知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10期
4 张宗洁;;从词化对比角度分析英汉“走”类动词的语义[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钱旭菁;;汉语语块研究初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6 闫海芳;段泗英;;区分构式依赖型移就和语境依赖型移就[J];保山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翁义明;王金平;;现代汉语语法中的“动因竞争”[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11期
8 刘敏;朱乐红;;从认知参照点看汉语宾语代入现象及其对翻译的启示[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9 韩大伟;;“路径”含义的词汇化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薛玉萍;;汉语运动事件框架语言类型归属的再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朱怀;概念整合与汉语非受事宾语句[D];吉林大学;2011年
3 吴淑琼;基于汉语句法结构的语法转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4 任敏;现代汉语非受事动宾式双音复合词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黄月华;汉语趋向动词的多义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7 高卫东;语篇回指的功能意义解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11年
8 郑国锋;英汉位移运动事件切分与表征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9 吴春红;现代汉语位事范畴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曾永红;中国大学生英语运动事件表达习得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耿冰;“实现事件”结构词汇化模式的英汉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爱凤;趋向动词“来”“去”的分析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徐健鑫;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_1+V_(2趋)+来/去”和“O”共现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海霞;“继而”的词汇化[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赖明辉;鸠摩罗什译经中的趋向动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张士超;基于语料库的趋向动词“来”、“去”的语义认知与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马婷婷;汉语文化标记语的语用功能分析及其学习调查[D];浙江大学;2011年
9 段芳草;初中级越南学生汉语复合趋向补语习得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沛;现代汉语连动结构间“来”“去”使用情况之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沈家煊;;现代汉语“动补结构”的类型学考察[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3期
2 刘华文;李海清;;汉英翻译中运动事件的再词汇化过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3 严辰松;英汉语表达“实现”意义的词汇化模式[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4 严辰松;论“字”对汉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J];现代外语;2002年03期
5 刘月华;关于趋向补语“来”、“去”的几个问题[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0年03期
6 杉村博文;试论趋向补语“.下”“.下来”“.下去”的引申用法[J];语言教学与研究;1983年04期
7 刘月华;;几组意义相关的趋向补语语义分析[J];语言研究;1988年01期
8 张伯江;论“把”字句的句式语义[J];语言研究;2000年01期
9 王文斌;;英语词化探析[J];中国外语;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汝民;;英语附加语标准(1)质疑[J];山东外语教学;1985年03期
2 赵政清;漫谈英语中的联加语[J];宝鸡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3 姚晓波;;略论全句附加语[J];锦州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3期
4 吴明清,彭家玉;论作外加语的副词[J];十堰大学学报;1996年04期
5 莫一钧;;我们是这样教附加语的[J];语文学习;1954年09期
6 李宁宁;;从谓语附加语看日本人的心理[J];成功(教育);2013年20期
7 刘凌;附加语的妙用[J];汉语学习;1982年05期
8 孟自黄;“限制”和附加语[J];逻辑与语言学习;1982年04期
9 无害;;长句分析练习〔五〕[J];语文学习;1953年09期
10 高旭阳,王海燕;会语附加语[J];黄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蓝越群;;论英语的情态附加语及其功能[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彭家法;附加语的句法位置[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2 李枫;英语评论附加语的评价意义及其动因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杨竹;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阳运清;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汉语附加语研究[D];西南大学;2013年
2 贾玉嘉;学术语篇中评论附加语的对比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3 任立婷;中美英语使用者使用英语情态附加语的差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4 吕罗丹;最简方案下的英语附加语移位[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文婷;The Old Man and the Sea的人际功能分析:理论与实证[D];黑龙江大学;2014年
6 吴蕊霖;子集原则下中国大学生习得英语时空附加语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杜金丽;英文语言学著作自序和他序语篇的情态对比研究[D];长安大学;2014年
8 李姝;英语中动构式修饰语的选择制约[D];西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611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6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