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学论文 >

相似性视角下的隐喻机制与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3 11:11

  本文关键词:相似性视角下的隐喻机制与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隐喻 相似性 隐喻诠释 艺术隐喻


【摘要】:隐喻这个历久弥新的问题存在于多个学科和多种研究中,将这纷繁复杂的研究仔细梳理之后不难发现,隐喻这个问题至少涉及三个方面,它首先是修辞学概念,并且具有其独特的概念范畴,其机制模式与功能研究应该从修辞学的对比、替代和互动关系出发,进入符号学视角,深入研究符号类比系统的相似性以及隐喻的符号学开放结构。作为语言学概念的隐喻也应从语义学范畴出发,研究隐喻的偏差和形象化,并区分话语语义学与语词语义学中隐喻的机制与功能,用语义学指导隐喻运用。其次,隐喻也是文学上的重要研究对象,在文学语境下隐喻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同时隐喻也具有诠释功能,其诠释本身也是文学诠释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隐喻诠释应充分考虑诠释的影响因素,如对过度诠释进行扬弃,并研究象征的隐喻诠释以及隐喻的哲学意义。再次,隐喻意义还是艺术的深层意义,艺术隐喻更多地与心理和认知等感知方面联系在一起,具有思维功能。本文吸取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符号学等研究隐喻的已有成果,提出隐喻的相似性是隐喻的机制与功能的基础这一观点。同时,本文立足对相似性的探讨,区分隐喻、换喻与明喻,隐喻、象征与联觉,也通过分析已有的修辞学、语义学、认知科学等多门学科有关隐喻相似性的丰富论述,结合已有隐喻模式,尝试建立隐喻相似性理论模式,加深对隐喻相似性的距离和运用等的理解。在相似性理论视角下,隐喻机制与功能研究围绕了三方面:隐喻的修辞学语言学结构,隐喻的内容与意义诠释和隐喻与现实的关系。在隐喻的修辞学语言学结构方面,结构主义语言学注重隐喻内部的结构与机制,符号学注重隐喻概念的指称,诗学更是从语言学以及隐喻的语法结构出发,把隐喻机制与语言艺术相结合来丰富意义。在隐喻的内容与意义诠释方面,本文认为隐喻首先可以作为一种意义的结构,隐喻内容包含在结构各个部分的相互关系中。其次,隐喻的内容在语境中体现为话语现象,具有隐喻与语境、隐喻与话语这两种关系。再次,就文学而言,文学中的隐喻贯穿在文学中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而文学隐喻的诠释常常存在过度诠释与不足诠释等问题,将隐喻相似性理论与文学诠释结合有助于发掘隐喻在话语语义学研究方面的优越性以及隐喻思维对诗意以及其他艺术领域产生的启发,可以运用隐喻相似性理论与模式分析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为文学理论新解提供支持。在隐喻与现实的关系方面,本文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作为日常生活中的隐喻以及隐喻思维涉及了认知、图像、身体等方面。同时,隐喻与哲学话语有密切的关系,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在能指的狂欢中,隐喻可以视为一种改变观察世界万物角度的模式,甚至是构造世界的方式之一,这种具有“诗性智慧”的隐喻思维同样与真实联系,连接了具体与陌生、虚构与真实。
【关键词】:隐喻 相似性 隐喻诠释 艺术隐喻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H05
【目录】:
  • 中文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绪论12-14
  • 第一章 隐喻的概念和界定14-20
  • 第一节 隐喻概念研究14-15
  • 第二节 隐喻与其他修辞学概念范畴的区分15-18
  • 第三节 隐喻的误区18-20
  • 第二章 隐喻的机制模式与功能20-35
  • 第一节 隐喻的对比、替代和互动模式与功能20-24
  • 第二节 隐喻的符号学模式与符号化功能24-28
  • 第三节 隐喻的语义学模式与功能28-35
  • 3.1 隐喻的偏差与形象化29-32
  • 3.2 话语语义学与语词语义学对隐喻的研究32-33
  • 3.3 语义学与隐喻运用33-35
  • 第三章 隐喻的相似性理论与启发35-42
  • 第一节 作为隐喻工作机制的相似性35-36
  • 第二节 隐喻的相似性模式及在文学中的试用36-39
  • 2.1 隐喻相似性模式缘由36-38
  • 2.2 隐喻相似性模式的建立38-39
  • 2.3 隐喻相似性模式的运用39
  • 第三节 相似性模式的注意事项和思考39-42
  • 第四章 相似性理论下的隐喻的意义与诠释42-62
  • 第一节 文学中的隐喻与话语中的隐喻42-49
  • 1.1 文学中的隐喻现象42-43
  • 1.2 文学语境与隐喻话语43-46
  • 1.3 文学中隐喻的存在形式46-49
  • 第二节 文学隐喻意义的诠释条件49-55
  • 2.1 意义与诠释49-51
  • 2.2 基本的诠释机制51-52
  • 2.3 文学隐喻与过度诠释52-55
  • 第三节 文学作品隐喻意义的诠释及其机制55-62
  • 3.1 隐喻的象征化诠释55-58
  • 3.2 隐喻的哲学意义分析58-62
  • 第五章 艺术隐喻意义与诠释研究62-66
  • 结语66-68
  • 参考文献68-71
  • 致谢71-72
  • 附件72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继武;;《聊斋志异》反讽叙事修辞简析[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吴文薇;寻求中西叙事理论的对话与沟通——关于建构中国当代叙事学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3 江守义;;论唐传奇内容模式的逻辑序列——唐传奇的叙事逻辑之一[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江守义;;唐传奇结尾的故事模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子木;;敞开“百宝箱”中的真理[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6 王华玲;;命运的悲歌——曹禺笔下女性悲剧命运探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刘志庆;纵谈散文教学与高职学生叙写能力的培养[J];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生雨;高职教育中怎样开展语文教学[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9 陈黎;从康德到巴尔特:西方形式主义文论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江守义;叙事是一种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丙珍;;大兴安岭白银纳鄂伦春民族乡田野调查——论鄂伦春族萨满神话及萨满传承[A];龙江春秋——黑水文化论集之四[C];2006年

2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许春翎;;古典文学作品英译中的格式塔意象再造阐释——兼评林语堂译介《浮生六记》中的审美体验[A];福建省首届外事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高万云;;文学语言的哲学思考[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上)[C];2002年

5 段军;耿光华;;动静相和 道技相谐——论“三言”的叙事结构[A];水浒争鸣(第十辑)[C];2008年

6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荣光启;;诗歌的中年——论屠岸诗歌与卞之琳、冯至的关系[A];屠岸诗歌创作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杜建国;;从哲学的基本问题到语境论[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9 余友辉;;从修辞学角度看亚里士多德政治哲学的普遍与经验[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周宪;;论作品与(超)文本[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武克勤;英伽登文学本体论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6 高志明;通感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陈明达;多样性与有限性[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文浩;接受美学在中国文艺学中的“旅行”:整体行程与两大问题[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雁;新时期文学中的乌托邦精神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彩虹;笑的解码[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皓s,

本文编号:964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xuelw/964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e4d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