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雅明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比较分析
本文关键词:本雅明与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思想之比较分析
【摘要】:对本雅明与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翻译理论进行比较分析,从可译性、翻译标准、译者的任务及翻译方法四个方面归纳了二者的联系和区别,即:在承认翻译具有可译与不可译双重属性的前提下,二者最大的分歧在于对文本不可译来源的解读;本雅明把追求纯语言作为翻译的最终目标,而德里达则认为"确当的"翻译是理想状态,注重评判者的主观感受;"任务"和"债务"分别代表了二者对译者责任的不同理解;德里达的"经济法则"比本雅明隔行对照式的直译法更加强调了译者的调节能力。德里达继承和发展了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更具有指导作用。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文法学院;
【关键词】: 可译性 纯语言 “相关的”翻译 译者的任务
【基金】:天津大学自主创新基金资助项目(1405)
【分类号】:H059
【正文快照】: 西方哲学传统中的逻各斯中心主义注重中心、依靠结构,认为一切文本都能找到一个中心思想[1]。20世纪60年代中期,解构主义的兴起对在西方哲学界和语言学界长期占统治地位的逻各斯中心主义造成了冲击。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发表于1923年的《译者的任务》一文对翻译的一些核心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乾;;本雅明与德里达翻译观之辨[J];中国翻译;2014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鲁城冀;从德里达和本雅明的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合理性[D];四川外语学院;2010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春;传统建筑学的解构[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1期
2 代平;浅谈解构主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2期
3 车晓勤;永恒的悲哀——解构巴人《莽秀才造反记》的启蒙情结[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4 张德让;;翻译与诠释学的会通——评李河的《巴别塔的重建与解构》[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朱林;;本雅明翻译观与解构主义的形神探析[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6 陈叶斐;;海德格尔存在论语言观与翻译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7 韦新梅;朱华丽;杨丽英;;“后现代主义”与少数民族先锋诗歌[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8 熊华;;跨文化的文化传译——《围城》英译本[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9 孙文宪;王丹;;语言转向:从语言学到语言哲学[J];北方论丛;2011年01期
10 胡燕春;;解构主义对于新批评派的承续与超越[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谢天振;;中国文化走出去:理论与实践[A];中国梦:道路·精神·力量——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文集(2013年度)[C];2013年
2 姚文涛;;医学英语翻译初探[A];海南省首届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陈燕;马永红;;跨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习语翻译[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先;文化途径翻译研究:争议与回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高玉兰;解构主义视阈下的文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伟;文化翻译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文学”[D];南开大学;2010年
6 冀爱莲;翻译、传记、交游:阿瑟·韦利汉学研究策略考辨[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惠;“理论旅行”——“新批评”的中国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云雁;朱生豪莎剧翻译—影响与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9 王萌;反抗与创造:杰弗里·哈特曼的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数码摄影在平面广告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9年
2 齐晓雨;J·希利斯·米勒的重复观解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代丽君;论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史观[D];湘潭大学;2010年
5 席志武;雅克·德里达解构符号学与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伦建;语言的召唤—当代中国语言批评的特点与反思[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7 金玲;权力操控下的蒙古文翻译[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8 齐伟;电影批评理论的反思与重建[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田应渊;作为经历、想象和叙述的历史[D];吉林大学;2011年
10 乔冲;解构主义文本理论观照下的翻译主体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军平;;德里达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六个维度及其特点[J];法国研究;2009年03期
2 蒋骁华;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新发展[J];外国语言文学;2003年02期
3 王飞;;论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地位与翻译标准的制定[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4 郝琳;;差异、神学与历史:翻译的救赎使命——为本雅明“纯语言”一辩[J];外国文学;2012年06期
5 孙宁宁;解构主义与翻译综述[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6 李红满;解构主义对传统翻译理论的冲击[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金兵;;论德里达的“确当的翻译”[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8 蔡新乐;;本雅明:翻译的终结与灵韵的在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安丽娅;从解构主义的视角看译文与原文的关系——读《林纾的翻译》[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韩子满;;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论争与接受——以“确当的”翻译为例[J];外国语文;2009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大康;张书端;;作为艺术生产力的技术——本雅明论艺术与技术[J];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2 张典;;本雅明的救赎历史观[J];襄樊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倪钢;;论W·本雅明的技术语境[J];浙江学刊;2010年05期
4 关飞;;《迎向灵光消逝的年代——本雅明论艺术》[J];中国建筑装饰装修;2010年05期
5 徐勇;王冰冰;;现代救赎与大众想象——论本雅明眼中的“大众”及其如何成为可能[J];文艺理论研究;2011年02期
6 段祥贵;;话语冒险:本雅明“解构”文艺思想论[J];小说评论;2012年S2期
7 王志耕;韵味的悬搁:从崇拜走向展示──谈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J];河北学刊;1999年03期
8 马国明;;本雅明的《商场研究计划》[J];书城;2000年09期
9 郑乐平;;本雅明:一个精神“浪子”[J];书城;2000年09期
10 赵勇;在辩证法问题的背后——试论“阿多诺—本雅明之争”的哲学分歧[J];外国文学评论;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吴加才;;本雅明理论的怀旧主题及其当下意义[A];新世纪美学与艺术——江苏省美学学会第七届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黄凤祝;;救世理念与历史唯物主义[A];全国外国哲学学术研讨会——纪念“芜湖会议”暨“两学会”成立30周年论文集[C];2008年
3 尹树广;;本雅明的历史政治哲学(草稿)[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孙斌;张艳芬;;从叙述的没落到电影的兴起:对本雅明美学思想的一个考察[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11)[C];2013年
5 陈祥勤;;神性语言、柏拉图理念和历史的弥赛亚救赎——本雅明的历史哲学的神性基础[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8)[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展;本雅明的天使[N];中华读书报;2014年
2 无痕;多面的本雅明[N];北京日报;2001年
3 河西;梦幻童年:本雅明的思想札记[N];文汇报;2003年
4 谭小歌;抗拒机械[N];光明日报;2009年
5 赵武平;“波西米亚人”本雅明的幻灭[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刘建茂;无奈中的智慧与创造[N];河南日报;2004年
7 张亮(南京大学哲学系);命运的关联[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陈鸿;他在莫斯科流露天真[N];中华读书报;2002年
9 杨栗(书评人);“摄影”的野心[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10 孙斌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拉得更近与看得更真[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文杰;艺术“裂变”时代的美学[D];复旦大学;2009年
2 刘志;思与诗的张力[D];浙江大学;2005年
3 孙善春;神学还是马克思主义?[D];浙江大学;2007年
4 纪逗;论本雅明的历史和时间意识[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高乾;本雅明寓言式翻译思想[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朝辉;困与解困:本雅明都市理论的精神视域[D];青岛大学;2010年
2 马友平;拯救与回归——本雅明现代艺术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3 范英豪;论本雅明的赎救美学[D];苏州大学;2002年
4 杜晓娟;论本雅明的文艺批评思想[D];新疆大学;2003年
5 樊柯;本雅明艺术审美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6 刘建茂;论本雅明的文艺思想[D];郑州大学;2004年
7 姚云帆;本雅明早期文学批评思想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8 吕瑞新;论本雅明艺术救赎思想[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9 王树娟;本雅明大众文化理论探析[D];兰州大学;2012年
10 张亮亮;本雅明文艺生产理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0025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025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