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与西的神遇:简论中国现代的旧体译诗
本文关键词:中与西的神遇:简论中国现代的旧体译诗
【摘要】: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打成两截,在翻译领域也把继承了苏曼殊等人的清末译诗范式的旧体译诗归为近代的产物而予以轻忽。故而它们不单在现代外诗汉译史中鲜见讨论,在文献整理时罕有罗列,甚至在后出选本译序中也很少得到回顾。本文尝试在新旧诗体论争的语境中,考察旧体译诗在"五四"以后的存在空间、形态及原因,探讨它们在传达西方诗"义旨"与"风格"上取得的效果,并重新认识它们在现代西诗汉译史中的价值与地位。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关键词】: 旧体译诗 契合 义旨 风格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3批面上资助(编号:2013M531441)
【分类号】:I046;H059
【正文快照】: 中国现代旧体译诗在继承苏曼殊等人的译诗范式之基础上有更进一步的开拓,这主要表现在:译者队伍继续壮大,译诗数量明显增多,译诗风格趋向多样,译诗艺术别放异彩。但由于中国现代文学史以新文化运动为界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打成两截,在翻译领域也把旧体译诗归为近代,对现代的这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虹冰;现代诗坛的“蔚蓝花”——戴望舒的诗歌艺术[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石平;;《红楼梦》英译本人物对话的宏观语篇和语域重构[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3 袁瑾;;冯至诗歌艺术个性的重新审视[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孟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试论国际文学关系研究的地位与作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5 伍明春;;文化记忆、抒情策略和文类自觉——略论地震题材诗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6 许莉娟;范丽;;东西思维差异与语言习得[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7期
7 苏芙;翻译中的词汇特征——从汉德词汇对比看Koller的词汇等值论[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8 冯春波;;试论翻译与向国外弘扬中华文化[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9 韩玲;;汉语习语的英译研究[J];才智;2008年17期
10 毕小君;;诗歌蒙太奇的创作基础[J];长城;2010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爱华;章宜华;;翻译视角的内向型英汉学习词典研究——基于“使用者论”的实证研究与理论思考[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刘立香;;翻译过程的有声思维实验研究[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3 夏贵清;;得意忘形和以意赋形——论翻译与忠实[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6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肖佳;;卞之琳研究文献综述[A];中国诗歌研究动态(第五辑)[C];2008年
5 张传彪;许智坚;;试谈“信”译与变通[A];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6 邓程;;新诗与传统和语言的复杂关系——兼对郑敏先生的回应[A];郑敏诗歌研究论集[C];2011年
7 李志凌;;影响汉语古典诗歌英译接受效果的四个主要因素[A];外语教育与翻译发展创新研究(第三卷)[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晓雪;论翻译中的说服因素:理论溯源与实例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2 孙绪敏;论新诗体式之演变[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高少萍;话语伦理学观照下的委婉语传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4 潘建伟;对立与互通:新旧诗坛关系之研究(1912-1937)[D];浙江大学;2012年
5 赵彬;挣脱文字梦魇后的舞蹈与歌唱[D];吉林大学;2005年
6 汪云霞;知性诗学与中国现代诗歌[D];武汉大学;2005年
7 鲍昌宝;中国现代诗歌都市话语研究[D];南京大学;2002年
8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齐磊;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诗歌[D];山东大学;2007年
10 杨全红;钱锺书翻译思想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郑清斌;妥协、互动、融合[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梁蔚;高中古典诗词教学案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吴敏;中西艺术结合的宁馨儿[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杜华卿;西方译论沿革对中国译学的影响探析[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7 张春雨;互文视角下李清照词英译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孙嘉琪;论卞之琳三十年代诗歌的“化古”[D];南京大学;2011年
9 张慧君;新月派的小说之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10 胡忱;郭沫若“女神体”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重德;伯顿·拉菲尔译诗论点概述与评论[J];上海科技翻译;2000年02期
2 高雷;谈译诗[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S2期
3 牛云平,王京华;以诗译诗——关于诗歌形式的翻译[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4 洪振国;;谈周流溪的译诗理论与实践[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5 王宏;;真情译诗 形神兼似[J];中国翻译;2008年04期
6 张U,
本文编号:101566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156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