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动范畴和汉语中动句式群

发布时间:2017-10-19 01:45

  本文关键词:类型学视野下的中动范畴和汉语中动句式群


  更多相关文章: 类型学 中动范畴 中动句 汉语中动句式群 关联机制


【摘要】:学界在汉语是否存在中动句、什么样的句式是中动句等问题上众说纷纭,其实质是对中动范畴和中动句的界定条件尚不清楚。本文在类型学的视野下试图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什么是中动?2)汉语有没有中动句?如果有的话,什么样的句式是中动句?文章首先细致梳理了"中动"概念的由来和发展,在类型学研究的基础上勾勒出中动范畴的大致轮廓,并提出判定中动句的基本条件,从而对目前冠之以"中动"之名的各种句式进行了甄别。我们发现,实际上汉语存在着不同的中动类型,它们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中动句式群,本文由此进一步探讨了句式群中各中动类型的关联机制。
【作者单位】: 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复旦大学中文系;
【关键词】类型学 中动范畴 中动句 汉语中动句式群 关联机制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项目号:0640-ZK1055)的资助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The car drives fast”在英语里被称作中动句(middle construction),这是因为the car是drive的受事,但是drive并未采取被动形式,而仍用主动形式来表达。人们认为这种主动形式表被动意义的句子处在主动和被动之间,因此将其称为中动句。(KeyserRo-eper,1984;Fagan,198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古川裕;;现代汉语的“中动语态句式”——语态变换的句法实现和词法实现[J];汉语学报;2005年02期

2 何元建;;现代汉语中间句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3 张德岁;;“VP+AP”结构与中动句关系考察[J];汉语学习;2011年05期

4 严辰松;;汉语没有“中动结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5 曹宏;;论中动句的句法构造特点[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3期

6 施春宏;;从句式群看“把”字句及相关句式的语法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7 张新华;;“发”的系词功能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0年03期

8 曹宏;;论中动句的语义表达特点[J];中国语文;2005年03期

9 沈阳;司马翎;;句法结构标记“给”与动词结构的衍生关系[J];中国语文;2010年03期

10 曹宏;论中动句的层次结构和语法关系[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宜春;;“NP+V-起来+AP(VP)”句式的语义结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 何姗;;“V起来+AP”中“AP”的认知等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2期

3 滕春艳;;英、汉“主表被”结构对比及生成制约条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顾鸣镝;;关于构式承继及其理据的可探究性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马云霞;;“看”与“X+看”的语法化与主观化[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曾敏;戚元方;;英汉语中动结构与认知动因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徐艳;;英汉中动结构的语义指向对比分析[J];巢湖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席留生;;论语言结构的象征性[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9 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10 余潇;;英汉中动结构对比与认知阐释[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S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姚婷;;趋向词“起来”研究综述[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安琛;;“V起来”中“起来”非体标记之刍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杨晓军;;英汉语中动结构式类型划分及其内在承继关联的认知分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张琼;;标记词“给”的句法及语用意义研究[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俊阳;现代汉语双事件结构衍生关系的被动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2 张龙;现代汉语习用语法构式句法分析及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3 张德岁;谓词性主语与谓词性宾语不对称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1年

4 王迈;语言形式化原理[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1年

5 程丽丽;十八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末北京话被动式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6 彭锦维;现代汉语受事前置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7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倪蓉;现代汉语作格交替现象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9 姜红;与陈述、指称相关的现代汉语语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10 赵志清;基于言语行为理论的“把”字句研究[D];北京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春红;汉语中动句的意义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雯;中动构式“NP+V起来+AP”的认知研究[D];西华大学;2011年

3 段兴臻;施事由字句动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杨文斌;基于本体研究的汉语中动句教学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毕燕娟;“着(·zhe)”的意义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迪;现代汉语“NP(受事)+状+V”中动句式研究[D];北京大学;2011年

7 桂孟秋;基于“小三角”理论的“被”字句对外汉语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燕俊;“V起O来”格式考察[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炎燕;英汉中动构式认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余俊宏;现代汉语“把”字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阳;论元结构理论介绍[J];国外语言学;1994年01期

2 顾阳;生成语法及词库中动词的一些特性[J];国外语言学;1996年03期

3 邓思颖;;汉语被动句句法分析的重新思考[J];当代语言学;2008年04期

4 沈家煊;语用法的语法化[J];福建外语;1998年02期

5 朱德熙;与动词“给”相关的句法问题[J];方言;1979年02期

6 徐丹;北京话中的语法标记词“给”[J];方言;1992年01期

7 李宇明;陈前瑞;;北京话“给”字被动句的地位及其历史发展[J];方言;2005年04期

8 施春宏;汉语句式的标记度及基本语序问题[J];汉语学习;2004年02期

9 邵敬敏,赵春利;“致使把字句”和“省隐被字句”及其语用解释[J];汉语学习;2005年04期

10 曹宏;中动句的语用特点及教学建议[J];汉语学习;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席留生;“把”字句的认知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京华;英、朝、汉被动句对比分析[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2 史成周;被动句多维思考[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基础英语教育);2003年03期

3 周崇谦;《水浒传》的被动句[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孙红玲;;致使性重动句的量变图式[J];世界汉语教学;2004年04期

5 许进;“标志被动句”质疑[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6 杨玉玲;重动句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4年03期

7 王玉彪;试论古代汉语的被动句[J];广西社会科学;2004年06期

8 韩丽华,刘越;刍议主动句与被动句互变的局限性[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9 邓思颖;从南雄珠玑方言看被动句[J];方言;2004年02期

10 左福光;;四川宜宾方言的被动句和处置句[J];方言;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亓艳萍;;小学儿童运用被动句表达的调查研究[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Ⅱ)[C];2004年

2 陈年高;;敦博本《坛经》的被动句[A];语言学新思维[C];2004年

3 陈志云;;《管子》被动句式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2 王志军;英汉被动句认知对比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刘雪芹;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孙红玲;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5年

5 李洁;汉藏语系语言被动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李金莲;基于平行语料库的中日被动句对比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张万禾;意愿范畴与汉语被动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曹道根;现代汉语被动式原则与参数模型[D];复旦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家隽;现代汉语致使性重动句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杨春凤;佛传经被动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付云华;现代汉语重动句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8年

4 陶俊;原则—参数理论与被动句的语法化[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梅晓莲;汉日被动句比较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6 魏扬秀;重动句原因解释功能分析[D];北京语言文化大学;2001年

7 钟小勇;重动句信息结构研究[D];南京大学;2005年

8 卢伟;重动句使用的不平衡性和语用规律[D];安徽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子波;中动句的句法语义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李咸菊;重动句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0583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0583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b75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