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27 20:23

  本文关键词: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名名复合词 浮现意义 意义构建 概念整合理论


【摘要】:复合作为一种强大的构词手段,在词汇扩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名名复合词在英语和汉语中数量最多的原因在于其最为简单的形式,其强大的生命力和能产性一直是国内外语言学家探讨的焦点。以往对英汉名名复合词的研究主要致力于两个方面:1)对其语言形式的研究,如词法和句法;和2)对其构成成分之间语义关系的研究。但这两类研究都无法对名名复合词的浮现意义是如何产生的这一问题给出合理解释,由此传统研究的局限性也更加凸显出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从认知层面对意义的研究开始兴起,Lakoff, Langacker以及Fauconnier的理论充分展示了认知语言学在研究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生成机制方面的巨大优势。本文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尝试构建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的动态构建机制,让人们认识到语言意义在线构建背后的那座认知冰山。本文为了更好地解释浮现意义的生成机制,以Fauconnier的概念整合模型为基础,以LCCM理论和物性结构理论为补充,构建一个更易操作的模型。物性结构被内嵌在概念整合的网络内,目的是给名词的概念内容提供抽象的背景结构信息,该理论对名词语义的精细刻画提供了具体的可操作手段。而LCCM理论的作用在于很好地阐释了词汇概念如何与人类的认知模型相联系,并且也充分说明了隐喻和转喻意义产生的根本原因。在此新模型的基础上,本文根据名名复合词的意义构建过程中是否涉及隐喻和转喻,将名名复合词分为两大类,即:1)非隐喻和/或转喻型名名复合词;和2)隐喻和/或转喻型名名复合词。其次,在第二大类的基础上,本文根据隐喻和转喻发生的不同阶段,又将其细分为三种类型:a)N1和/或N2隐转喻型;b)整体隐转喻型;c)N1和/或N2隐转喻且整体隐转喻型。本文利用上述模型重点对涉及隐转喻的三种类型名名复合词进行个案分析,来了解浮现意义的建构过程。通过对文中典型例子的分析认为:1)浮现意义并不现存于任何一个名名复合词的组成部分之中,它实质上是整合思想运作的结果:2)浮现意义是动态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动态性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认知参与在意义构建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3)浮现意义的产生实质上是名名复合词的词汇概念激活了人们的次级认知模库而产生隐喻和/或转喻现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被激活的次级认知模库也不相同,所以才有人们对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的不同识解。本文从认知角度对名名复合词进行了研究,解释了浮现意义产生的原因以及意义构建的动态过程,但本文也存在不足之处:1)本文选取的分析例子是非常典型的,这一模型是否适用于所有名名复合词的意义构建还需进一步研究;2)本文为了方便研究,对名名复合词的分类还是比较概括性的,如果对其进行更细致的划分,那么意义构建会更加复杂,所以还需后续继续研究。
【关键词】:名名复合词 浮现意义 意义构建 概念整合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扬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041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5
  • Abstract5-7
  • 摘要7-12
  • Chaper One Introduction12-15
  • 1.1 Research Background12
  • 1.2 Significance and Purpose of the Research12-14
  • 1.3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14-15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5-24
  • 2.1 The Definition of Emergent Meaning15-16
  • 2.2 The Definition of N-N Compound16-17
  • 2.3 Previous Studies of English & Chinese Noun-Noun Compounds17-23
  • 2.3.1 The Studies of N-N compounds at Home17-20
  • 2.3.2 The Studies of N-N Compounds Abroad20-23
  • 2.4 Summary23-24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Emergent Meaning Construction24-35
  • 3.1 Conceptual Integration Theory (CIT)24-27
  • 3.1.1 The Network Model of CIT24-25
  • 3.1.2 The Process of Conceptual Integration25-26
  • 3.1.3 Taxonomy of Integration Networks26-27
  • 3.2 The Theory of Lexical Concepts and Cognitive Models (LCCM)27-30
  • 3.3 The Theory of Qualia Structure30-31
  • 3.4 A Proposed Model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mergent Meaning31-35
  • Chapter Four Analysis of the Emergent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N-N Compounds35-50
  • 4.1 Classifications of N-N Compounds35-39
  • 4.1.1 Liu Zhengguang's Classifications of N-N Compounds35-37
  • 4.1.2 Bencze's Classifications of N-N Compounds37-38
  • 4.1.3 A Modified Classifications of N-N Compounds38-39
  • 4.2 Applications of the Proposed Model to the Analysis of the Emergent Meaning Construction of N-N Compounds39-49
  • 4.2.1 The Compositional N-N Compounds39
  • 4.2.2 The Blending N-N Compounds39-41
  • 4.2.3 Metaphor-and/or Metonymy-Based N-N compounds41-49
  • 4.3 Summary49-50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50-53
  • 5.1 A Brief Summary of the Study50-51
  • 5.2 Findings of the Study51-52
  •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Studies52-53
  • References53-5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思红;;论经验观中的意义构建[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04期

2 陈小翠;毛继光;;概念整合视角下网络骂詈语的意义构建[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3 王晓婷;;论隐喻与意义构建[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3年09期

4 陆辉;;校园流行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J];淄博师专学报;2011年02期

5 张跃伟;概念整合与动态实时意义构建[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9期

6 万兰芹;;从认知组构语义学看英汉N+N复合词的意义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7 程锋萍;;从“切糕党”看新异名名组合的意义构建[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8 陈蕊娜;;浅谈Book Club的引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02期

9 吴晓林;;汉维词语象征意义构建之对比[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李晓燕;;CAI英语教学中的意义构建[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宋向光;构建意义:博物馆展陈新取向[N];中国文物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菁;《牛津高中英语》教材中文化意义构建资源的社会符号学分析[D];苏州大学;2015年

2 严天天;名名复合词浮现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扬州大学;2016年

3 胡红艳;中西时间意义构建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娜;比喻语言意义构建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5 孔繁冬;概念整合角度下符号网络语言的意义构建[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6 郑祥燕;童谣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7 刘敬;汉字构型与意义构建的认知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8 黄晶;汉语歇后语的意义构建与概念整合理论[D];重庆大学;2004年

9 刘永娟;英汉植物词汇文化意义构建过程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10 蔡晓斌;汉语谚语意义构建的概念整合分析[D];西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050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050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3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