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考察与偏误分析研究
本文关键词:《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考察与偏误分析研究
【摘要】:本文以《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教学大纲(长期进修)》(以下简称“长期大纲”)为依据,从是否有词性标记、标记词性的顺序和学生掌握程度这三个方面对《发展汉语》中的兼类词进行考察研究,通过对这几方面的考察可以看出教材对兼类词的处理存在的优点和不足。为了更客观、真实地反映学习者对兼类词的掌握,我们采用调查问卷法,对学习者的兼类词偏误进行统计分析。针对教材处理的不足之处,文章还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三个方面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具体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具体包括研究缘起、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研究缘起立足于兼类词在现代汉语中的特殊性和重要性,研究目的与意义主要是针对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的特殊地位,研究现状从兼类词的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中的兼类词两方面进行述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分析法、对比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第二章为汉语兼类词及其地位分析,此章分为两部分:兼类词的本体研究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具体来说,关于兼类词的本体研究我们从界定、词性标记和地位这三个方面对本体中的兼类词进行研究分析;第二部分我们是从词性标记和兼类词在对外汉语中的地位这两方面来进行阐述。第三章为《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考察分析。本章从词性标记的差异和分布差异对《发展汉语》和长期大纲中的兼类词进行了对比分析,除此之外,对《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词性标记进行了细致的考察,最后总结了教材对兼类词处理的优点与不足。第四章为《发展汉语》中出现的兼类词的偏误分析。本章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兼类词的偏误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偏误的类型和产生偏误的原因。第五章是针对《发展汉语》中处理兼类词的不足,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这三方面提出的建议。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了本文的主要研究所得、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关键词】:兼类词 发展汉语 长期大纲 偏误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9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第一章 绪论9-15
- 一、研究缘起9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9-10
- 三、研究现状10-14
- (一)兼类词的本体研究10-12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研究12-14
- 四、研究方法14-15
- (一)文献分析法14
- (二)对比分析法14
- (三)问卷调查法14-15
- 第二章 汉语兼类词及其地位分析15-21
- 一、兼类词的本体研究15-18
- (一)界定15-16
- (二)兼类词的词性标记问题16-17
- (三)兼类词的地位17-18
-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兼类词18-21
- (一)词性标记问题18
- (二)兼类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18-21
- 第三章 《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考察分析21-36
- 一、《发展汉语》与《长期大纲》中的兼类词对比分析21-29
- (一)词性标记分类考察21-27
- (二)《发展汉语》与《长期大纲》中的兼类词分布差异27-29
- 二、《发展汉语》中的兼类词词性标记问题考察29-34
- (一)教材中有标记的兼类词29-32
- (二)教材中未标记的兼类词32-34
- 三、教材对兼类词处理的优点与不足34-36
- (一)优点34-35
- (二)缺点35-36
- 第四章 《发展汉语》中出现的兼类词的偏误分析36-45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构与题型设计36-37
- (一)调查问卷的结构36
- (二)题型设计36-37
-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37-40
- 三、偏误类型40-43
- (一)名词、动词之间的误用40-41
- (二)动词、形容词之间的误用41
- (三)名词、形容词误用41-42
- (四)名词、副词误用42-43
- (五)动词、介词误用43
- (六)介词、连词误用43
- 四、偏误产生的原因43-45
- (一)教材处理不当43-44
- (二)目的语规则的泛化44
- (三)复现率过低44-45
- 第五章 《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处理建议45-48
- 一、教材编写方面的建议45
- 二、教师教学方面的建议45-46
- 三、学生习得方面的建议46-48
- 结论48-50
- 注释50-51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54-62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62-64
- 致谢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段朋朋;;《左传》兼类词的语义关系分析[J];文学教育(下);2009年11期
2 温栗;;谈谈兼类词[J];学周刊;2011年06期
3 陈镜鹏;;谈谈古汉语的兼类词“使”[J];语文教学与研究;1979年02期
4 周焕林;莫把“同形词”说成“兼类词”[J];阅读与写作;1997年08期
5 万久富,王芳;《宋书》复音词中的兼类词[J];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09期
6 巩晓;汉维语兼类词对比研究[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李尔钢;;兼类词的义项设置和词性标注问题[J];辞书研究;2006年03期
8 张文国;;景颇语动名兼类词的分化[J];民族语文;2007年02期
9 何秦;;《庄子》名动兼类词语义关系小析[J];大众文艺;2009年23期
10 欧俊勇;;汉语兼类词与词类活用及其他跨类词的几个区别标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王洁;荀恩东;宋柔;;兼类词排歧的一种方法[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俞士汶;段慧明;朱学锋;;语言工程中同形及兼类词语的处理策略[A];自然语言理解与机器翻译——全国第六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3 张亚旭;刘友谊;舒华;王黎;;汉语句子中双音节兼类词句法分析历程初探[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范潇潇;;甲级词中的兼类词在对外汉语教材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以《汉语教程》为例[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陈桂成;;说“像”及“似的、一样、一般”[A];福建省辞书学会2003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刘涛;杨亦鸣;赵仑;;现代汉语动名兼类词认知的ERP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姜自霞;陈晓;李玉梅;靳光瑾;黄昌宁;;试论区别词的词性鉴别能力[A];内容计算的研究与应用前沿——第九届全国计算语言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驻马店高级中学 李继新;文言文断句技巧解析[N];驻马店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允善;基于中韩平行语料库的《红楼梦》动介兼类词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2 屈刚;英汉双语短语对齐[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夏全胜;汉语名词、动词和动名兼类词语义加工的ERP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纪红;对外汉语教学中副区兼类词研究[D];安徽大学;2014年
2 李洁;从《现代汉语词典》版本的更新看名形兼类词的发展[D];浙江师范大学;2015年
3 徐汉英;《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双音节动名兼类词研究[D];南昌大学;2015年
4 刘东美;动名兼类的语义句法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康婵媛;人造工具兼类词语义的生命度定位与摆度研究[D];暨南大学;2015年
6 张鹤;《发展汉语》中兼类词的考察与偏误分析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6年
7 赵s,
本文编号:1106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0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