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30 09:03

  本文关键词:语气副词“还好”的形成及其功能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还好” 语气副词 语法化 扩展 句法外置


【摘要】:"还好"自清代始就已成为一个具有"庆幸"义的语气副词。"还好"最初是一个偏正式的短语,一般在句中充当谓语对名词性成分进行评判,形成"NP+还好"构式。当评判对象从事物扩展到事件时,则形成"VP+还好"构式,当"还好"所评判的对象处于假设正反对比复句中时,"还好"由于构式"(若)A还好,若不A,B"的压制获得"庆幸"语义,这一构式通过句法外置和焦点凸显则形成"还好A,若不A,B"构式,语气副词"还好"也就在构式中形成。它一般是置于句首对整个事件进行评判,充当状语。句法外置的扩展使"还好"还可以独立使用,衍生出篇章联接和话语标记功能。
【作者单位】: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关键词】“还好” 语气副词 语法化 扩展 句法外置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近代汉语双音虚词构式语法化研究”(09YJC740061) 湖南省教育厅青年项目“汉语构式演变研究及认知分析”(项目号12B130)
【分类号】:H1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在现代汉语中有以下用法的“还好”。如:(1)大雁塔十字路口时,我跳下车领着末末走便道,一直拿眼睛盯着马路当中的警察,担心他会干涉光身子的张艺谋。还好4 4这位警察并没有说什么,张艺谋居然光着身子在他眼皮底下转过来了1(2)你去!把大伙都叫来,尤其是阎镇山阎师傅,还好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海燕;张定;;汉语形源助动词形成的句法机制[J];古汉语研究;2012年03期

2 王江;篇章关联副词“其实”的语义和语用特征[J];汉语学习;2005年01期

3 孙汝建;肯定与肯定焦点[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4 沈家煊;说“不过”[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5 董秀芳;;词汇化与话语标记的形成[J];世界汉语教学;2007年01期

6 高书贵;;“幸亏”隐含的转接功能与语义辖域[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温锁林,雒自清;疑问焦点与否定焦点[J];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5期

8 徐妍;;“毕竟”的语法化过程初探——兼说态度副词类话语标记的语用功能[J];语文学刊;2011年15期

9 祖人植;任雪梅;;“毕竟”的语篇分析[J];中国语文;1997年01期

10 张定;丁海燕;;助动词“好”的语法化及相关词汇化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崔军民;;中国近代法律新词对古语词的改造[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3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周阿根;;任景述墓志录文校补[J];安徽史学;2011年04期

5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8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9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10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董秀芳;;句法构式与词汇化[A];科学发展:文化软实力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论文集(上卷)[C];2009年

10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谷峰;先秦汉语情态副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军珲;基于统计的常用汉语副词用法自动识别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8 田洁;现代汉语回声拷贝式“A就A”结构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10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铭;关联推理中的话语标记语的语用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2 G.Andersen ,许家金;《语用标记和社会语言学变异》述评[J];当代语言学;2004年03期

3 吴福祥;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J];当代语言学;2005年03期

4 田范芬;连词“以及”的历史来源[J];古汉语研究;2004年01期

5 陈宝勤;试论“而后”“而已”“而况”“而且”“既而”“俄而”“然而”[J];古汉语研究;1994年03期

6 聂丹;;“幸亏”类词语与“幸亏”成词的关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7 于峻嵘;“幸亏”探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8 彭睿;;构式语法化的机制和后果——以“从而”、“以及”和“极其”的演变为例[J];汉语学报;2007年03期

9 唐丽珍;再谈“幸亏你来了”与“你幸亏来了”[J];汉语学习;2001年01期

10 尤庆学;汉语歧义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1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书贵;“毕竟”类语气副词与预设[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郭新雨;语气副词在词类系统中的归属[J];殷都学刊;2003年02期

3 曾艳;从无标和有标的对立谈语气副词的评价性功能[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年01期

5 张亚军;语气副词的功能及其词类归属[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6 刘开骅;表询问意义的语气副词“岂”、“宁”及其来源[J];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10期

7 牛丽亚;;《论衡》新兴语气副词描写[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牛丽亚;;《论衡》四种语气副词研究[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9 齐沪扬;丁婵婵;;反诘类语气副词的否定功能分析[J];汉语学习;2006年05期

10 杨海峰;;《史记》的语气副词“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汤晓林;;语气副词“一旦”及其教学[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沈冰;;试析语气副词“并”的语义与语用[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3 宋t熝,

本文编号:1116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16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e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