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A,就是B”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是A,就是B”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不是A 就是B” 认知语言学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摘要】:在汉语中,不是A就是B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句法构式,在汉语界一度成为研究的重要话题。一般认为,以往的研究主要包括对“历时”和“共时”两种路向。共时研究主要关注该构式的结构与功能等方面的特征。结构层面,学者们主要研究该构式的构成特点以及结构的来源问题,其中邢福义(2001),席嘉(2002)曾做过较多的类似研究;功能方面则是研究该构式的语法意义以及语用功能,其中甘莅豪(2011)和刘颂浩(1996)等的研究最为突出。然而以往的学者主要是从汉语的角度,对该构式的语法意义和句法特征做单独的描写和阐述,对该构式的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文以“不是A,就是B”的语言事实为基础,以认知语言学为理论依据,以多平面、多角度为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不是A,就是B”的语体特征、语用功能、语法意义、句法形式进行较为详尽的描写和归纳。导言部分,初步解释“不是A,就是B”的概念,分析该格式的下辖次类,并勾勒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简述相关研究情况以及本专题的研究意义。正文部分语形分析,从静态的角度,主要观察格式的关联词语、小句主语、小句宾语中的A、B结构成分、句法功能,以及认知起源等方面,归纳出该构式主要具有推测,选择和并列等三个语法意义。语义分析部分,分析格式的内部语义关系和外部语义关系,从研究A、B之间的语义关系,到小句之间的语义关系,归纳出语用分析部分,从动态的角度分析格式的语用条件、语体特征、前后项顺序的制约因素等四方面。总之,本研究力图较好的实践一条从事实现象描写到理论方法归纳的研究路子,丰富了本构式的研究成果,拓宽了本构式研究的思路,并对后续研究提供了方便。
【关键词】:“不是A 就是B” 认知语言学 语法意义 语义特征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46.3
【目录】:
- Acknowledgements4-7
- Abstract7-8
- 内容摘要8-9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9-14
- 1.1 Research Background9-10
- 1.2 Research Methodology10-11
- 1.3 Research significances11
- 1.4 Organization of this thesis11-14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14-28
- 2.1 Introduction14-15
- 2.2 The synchronic research15-21
- 2.2.1 Different views on the grammatical meanings16-17
- 2.2.2 The comparison among other constructions17-21
- 2.3 Computing approach21-22
- 2.4 Logical approach22-23
- 2.5 Pragmatic approach23-28
- 2.5.1 The nature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agmatic number25-26
- 2.5.2 The determination of critical quantity26-27
- 2.5.3 The segmentation of pragmatic number27-28
- Chapter Three The semantic research28-45
- 3.1 The motivations of Bushi A Jiushi B construction28-33
- 3.2 The semantic analysis of A and B33-34
- 3.3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A and B34-35
- 3.4 The sequences of A and B35-39
- 3.5 Three types of grammatical meanings39-45
- 3.5.1 Assumption39-42
- 3.5.2 Enumeration42-44
- 3.5.3 Selection44-45
- Chapter Four The cognitive research on this construction45-57
- 4.1 Category and categorization45-47
- 4.1.1 A and B belong to the X category45-46
- 4.1.2 The prototypicality of A and B46-47
- 4.2 Features of the prototypicality of A and B47-48
- 4.3 The iconicity similarity between A and B48
- 4.4 The iconicity in lexical and structure48-50
- 4.4.1 The strict similar relationship48-50
- 4.4.2 The broaden similar relationship50
- 4.5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Bushi Ajiushi B50-57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s57-59
- References59-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寅;;认知语言学研究动态[J];中国外语;2006年03期
2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3 杨卫华;对俄语视觉词语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00年03期
4 俞建梁;黄和斌;;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述评[J];英语研究;2006年02期
5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会第三次工作会议会议纪要[J];外语研究;2007年04期
6 向仍东;刘琦;;国内新世纪认知语言学研究趋势与特点——基于8种外语期刊的调查[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7 黄洁;;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最新动态[J];现代外语;2012年01期
8 陈传显;;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调查与分析[J];海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9 ;中国认知语言学研究会第十三届常务理事会会议纪要[J];外语研究;2012年03期
10 束定芳;;认知语言学研究方法、研究现状、目标与内容[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玉新;;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总体构想[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2 徐明;;认知语言学在日本——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3 徐明;;日本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A];日语教学与日本研究——中国日语教学研究会江苏分会2011年刊[C];2010年
4 伍志辉;;交互作用的认知语言学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夏日光;省略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与翻译教学[D];西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培军;俄语观念词“醉酒”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2 唐涛;“不是A,,就是B”构式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6年
3 王微;“在”字空间意义与非空间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吴丽娟;-EE名词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5 和媛媛;汉语歇后语的认知性探究[D];苏州大学;2005年
6 庄伟;对英汉时间和空间系统的语法功能的认知语言学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1350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35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