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低俗称谓语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网络低俗称谓语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 分类情况 使用现状 使用心理 规范意识
【摘要】:本文以网络低俗称谓语为研究对象,结合社会语言学相关知识,采用文献法、基于语料分析的方法、问卷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现象本身的静态描写和动态使用的调查研究。首先,本文对网络低俗称谓语进行了界定,网络低俗称谓语是指由现实生活进入到网络中,用于指称或称呼他人,用字或含义粗鄙,在使用中有失和善及礼貌,引起受众心理变化,产生不快情绪的词语。同时,本文依据网络低俗称谓语的含义及用字情况,将其划分为三类:即低俗程度较高的与“性”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低俗程度中等的与“动物”“污物”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低俗程度较低的与“特殊人群”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之后,调查研究了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使用情况,使用与否的心理原因和规范意识、态度等。调查结果显示,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率、使用比率及使用频率较高,并在性别、年龄、学历、上网频率上表现出差异:男性在各项中的比例均高于女性;年龄越小、学历越高、上网频率越高,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率和使用比率越高,使用越频繁。从心理层面看,“娱乐心理”是民众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主要出发点,“守旧心理”是民众不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主要出发点,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心理和不使用心理与性别、年龄、学历、上网频率等均存在一定关系。从民众的态度看,在如何看待网络低俗称谓语这一问题上,民众的总体态度为无所谓,在各项变量中,男性的支持率比女性高,年轻人、高学历者、上网频率较高的人支持率较高。在是否需要对网络低俗称谓语进行规范这一问题上,民众表示支持的比例略高,在各项变量中,女性的支持率比男性高,年长者、高学历者、上网频率较高的人支持率较高。网络低俗称谓语含义粗鄙,在使用中有失文雅与礼貌,但民众并未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以致其在社会中大肆流行,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如提升网民道德水平,认清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低俗本质及危害;积极规范引导网民言行,抵制网络低俗称谓语;改进网络技术,强化网络管理,纯洁网络环境等。
【关键词】:网络低俗称谓语 分类情况 使用现状 使用心理 规范意识
【学位授予单位】:沈阳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H136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22
- 一、研究现状11-18
- 二、研究意义18-19
- 三、研究方法19-22
- 第一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界定和分类22-34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界定22-23
- 二、网络低俗称谓语的分类23-34
- (一)与“性”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23-28
- (二)与“动物”“污物”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28-30
- (三)与“特殊人群”有关的网络低俗称谓语30-34
- 第二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知晓情况的调查分析34-46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知晓情况的总体分析34-35
- 二、网络低俗称谓语知晓情况的差异分析35-45
- (一)性别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情况35-36
- (二)年龄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情况36-39
- (三)学历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情况39-41
- (四)上网频率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知晓情况41-45
- 小结45-46
- 第三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情况的调查分析46-56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情况的总体分析46-48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比率46
- (二)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频率46-47
- (三)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语境47-48
- 二、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情况的差异分析48-55
- (一)性别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情况48-49
- (二)年龄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情况49-51
- (三)学历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情况51-53
- (四)上网频率与网络低俗称谓语的使用情况53-55
- 小结55-56
- 第四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与否的心理分析56-66
- 一、民众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的心理分析56-61
- (一)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心理的总体情况分析56-57
- (二)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心理的差异分析57-61
- 二、民众不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的心理分析61-64
- (一)民众不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心理的总体情况分析61
- (二)民众不使用网络低俗称谓语心理的差异分析61-64
- 小结64-66
- 第五章 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规范意识的调查分析66-79
- 一、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规范意识的总体情况分析66-68
- 二、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规范意识的差异分析68-78
- (一)性别与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规范意识68-70
- (二)年龄与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规范意识70-72
- (三)学历与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规范意识72-74
- (四)上网频率与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规范意识74-78
- 小结78-79
- 第六章 网络低俗称谓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79-85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存在的问题79-82
- (一)网络低俗称谓语负面影响大79-81
- (二)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的态度有待端正81-82
- 二、应对策略82-85
- (一)提升网民道德水平,,认清网络低俗称谓语的危害82-83
- (二)积极规范引导网民言行,抵制网络低俗称谓语83
- (三)改进网络技术,强化网络管理,净化网络环境83-85
- 结语85-86
- 参考文献86-90
- 附录 民众对网络低俗称谓语使用现状和态度的调查问卷90-92
- 后记92-93
- 个人简历93-94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9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齐沪扬,朱琴琴;上海市徐汇区大中小学生称谓语使用情况调查[J];语言文字应用;2001年02期
2 张月洁;;浅谈汉英称谓语差异背后的文化根源[J];科技经济市场;2007年11期
3 周梅芳;;当代大学生社会称谓语使用中的“凝固化”现象[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4期
4 靳晓红;;大学生称谓语的习得[J];中国成人教育;2008年13期
5 孙荣;刘洪泉;;英汉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6 胡剑波;;“老”+职衔称谓语[J];汉语学习;2009年05期
7 王晶;;试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8 豆敏;;浅析英汉称谓语的差异及其文化因素[J];科技信息;2010年12期
9 范炎培;;常州方言称谓语探析[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王珍;;浅谈中英称谓语的文化差异[J];科技资讯;2011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发元;;汉俄称谓语差异的文化阐释[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5年
2 祝克懿;;口语称谓语的缺环现象考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3 李发元;;从文化差异看汉俄称谓语的异同[A];中国首届“海峡两岸俄语教学与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徐敏慧;;从文化身份的改变看文化的强势与弱势——以《丈夫》中称谓语的翻译为例[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陈德用;张瑞娥;;调适语义,彰显功能——称谓语在翻译中的语义嬗变与功能指向阐释[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魏清(Metcha Sodsongkrit);汉泰称谓语比较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2 王丹;当代中国弱势群体称谓语研究[D];武汉大学;2013年
3 胡剑波;冒犯称谓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张莉萍;称谓语性别差异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艺飞;近年来称谓语的变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斐斐;中韩社会称谓语对比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邱小松;中国北方农村称谓语的研究[D];河北大学;2013年
4 张艳丽;现代汉语社会称谓语泛化的社会语言学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马晨;语域视角下《人民日报》中的称谓语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6 吴超;现代汉语通用社会称谓语的嬗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含笑;人际距离理论框架下的称谓语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8 李仁哲;俄韩称谓语对比研究[D];延边大学;2015年
9 秦元梅;汉英社会称谓语不对称多角度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李sョ
本文编号:113547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135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