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言理解中否定意义的心理机制
本文关键词:论语言理解中否定意义的心理机制
更多相关文章: 否定 心理机制 命题表征理论 情境模型理论 研究范式
【摘要】:否定是任何一种语言中都不可缺少的成分,其不仅仅在传统语言学研究中已有探究,更在当今认知语言学与心理语言学研究中备受重视。当前研究从两代认知科学的角度归纳了否定意义理解的经典理论,总结了实证研究中典型的否定意义研究范式,对国内外有关否定意义的认知语言学研究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针对否定意义研究中尚存问题,以及否定研究所具有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进行了探讨,试图加强对否定研究的重视,促使更多的学者对否定的心理加工机制进行研究。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教育系;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JC190014)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5CYY023)
【分类号】:H0-05
【正文快照】: 否定,是用来否认一个事实或命题的成立、存在或真实性的,通常也指否认事物、性质、动作、关系、状态等概念的存在。作为非常重要且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单位,否定不仅在日常的语言交流中不可或缺,社会认知现象中否定也有着重要的角色,例如态度的转变、刻板印象的控制和对人的认知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疏志强 ,陆生;浅析夸张的心理机制[J];修辞学习;1999年02期
2 王月明;莫琳;;音乐艺术与大学生心理机制的构建[J];艺海;2012年05期
3 程显有;;教师积极性产生的心理机制[J];教育评论;1992年02期
4 姜永志;白晓丽;;“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社会心理机制[J];大众心理学;2013年10期
5 裴桂清;主体创新心理机制的构成及其强化[J];理论界;2005年07期
6 张传燧;赖艳;;“时习”的内涵及心理机制[J];心理科学;2007年04期
7 孔庆杰;王晓琳;;幽默的心理机制新论[J];消费导刊;2008年01期
8 董薇;陈鑫;李伟;;社会化的心理机制视角下的“榜样”力量[J];社会心理科学;2008年05期
9 尧超;;浅析自杀的心理机制[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2期
10 姜永志;;“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文化社会心理机制探索[J];文化学刊;201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金旺;;论表扬的心理机制与科学运用[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牛建平;;中国人的荣誉心产生的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静;郭永玉;;金钱对幸福感的影响及其心理机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郭效仪;;创新社会与社会心理机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5 吴慧;;从输入到输出的习得过程及其心理机制分析[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6 刘建伟;胡卫平;;中学生力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梁芹生;;论梦研究中的四个理论问题[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高文斌;祝卓宏;陈祉妍;刘泽文;高晶;;网络成瘾心理机制及其综合心理干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马向阳;徐富明;吴修良;;行为决策中忽略偏差的心理机制与影响因素[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杨宜音;张曙光;;是俱乐部,还是关系网—一项有关大学生同乡交往社会心理机制的质性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上海大学教授 顾骏;媳妇熬成婆:严规背后的心理机制[N];中国教育报;2013年
2 盛晓白;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N];光明日报;2007年
3 王斌 叶绿 李娜 华中师范大学;彩民有限理性行为的心理机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霍涌泉 段海军;乐观的心理机制及其培育[N];光明日报;2012年
5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张凯;帮助患者走出疼痛陷阱[N];健康报;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明宇;就业“恐慌”好比“狼来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8年
7 潘文宇;闭门思“故”损健康[N];大众卫生报;2000年
8 本报记者 姜澎;校园流行语也是大学文化载体[N];文汇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煜民;官员腐败行为的心理机制及其防范[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2 王翠洁;大学生手机媒介沟通行为对社交影响的心理机制[D];浙江大学;2012年
3 苏新慧;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心理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4 魏晓华;中国人的报恩心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向晋辉;幸灾乐祸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D];西南大学;2007年
6 柳佳;从心理机制到意义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7 顾国军;恩与报恩的类型、机制与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8 周杰;基于脑心理机制的突发事件情感反应识别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9 荆秀娟;红色—愤怒隐喻的认知心理机制[D];西南大学;2013年
10 刘冰;中学生化学探究性学习的心理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2158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2158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