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索绪尔和巴赫金符号研究视域中的生成和功能语言进化论

发布时间:2018-01-13 10:22

  本文关键词:索绪尔和巴赫金符号研究视域中的生成和功能语言进化论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语言演进 符号视域 索绪尔 巴赫金 语法隐喻


【摘要】:近年来,转换生成和系统功能语言研究都形成了自身的语言进化论体系。从语言研究角度看,转换生成语言进化论注重生物语言层面基于句法核心运算机制的突变;而功能语言进化论注重社会语言层面意义的渐变。在符号演进的视域内,转换生成的语言演进强调横组合层面符号和意义的加工规则,系统功能的语言演进强调纵聚合层面符号和意义的丰富、彼此关系的稳固以及符号指称的多元,也强调横组合层面由"所指相同,能指不同"所构建的"语法隐喻"式符号和意指演进。两者在符号层面分别契合了索绪尔和巴赫金的符号学思想,两者的融合成就了语言符号系统演进的全貌。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ransformation generation and system functional language research have formed their own language evolution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guage research. The evolutionary theory of transformational generation language focuses on the mutation of syntactic core operation mechanism at the level of biological language. The evolution of functional languages focuses on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meaning of social language level. In the perspective of the evolution of symbols, the linguistic evolution of transformation and generation emphasizes the processing rules of symbols and meanings on the horizontal combination level. The linguistic evolution of the system function emphasizes the enrichment of symbols and meanings, the stability of relations between them and the diversity of symbolic references, as well as the fact that the horizontal combination level is the same. The grammatical metaphor and the semantic evolution constructed by the signifier of different signifiers agree with Saussure's and Bakhtin's semiotics thoughts on the symbolic level respectively, and the fusion of the two forms makes the evolution of the linguistic symbol system complete.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研究成果(优势学科代码:20140901)
【分类号】:H0
【正文快照】: 转换生成和系统功能同为语言研究的重要阵营。两者在理论架构方面存在重要差异。近期,两个阵营都提出了基于自身理论架构的语言进化论。本研究拟先在语言层面对转换生成和系统功能语言进化论进行阐述和比较,再结合索绪尔和巴赫金的符号学视域进行深 入分析,并在符号学分析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胡壮麟;巴赫金与社会符号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璨;;“火星文”的非语言特征[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2 郭松;;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互文性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陈莹莹;;《沐浴在阳光中》:对话与狂欢[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夏薇;;浅析重庆方言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2期

5 苏宁;;多维叙事视角与人生反思——从叙事视角谈王蒙的《杂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04期

6 周述波;;革命时代的女性悖论与多声表达——试论丁玲《我在霞村的时候》的复调叙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7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焦红燕;;浅析库切《伊丽莎白·科斯泰勒:八堂课》的复调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9 颜井春;;罪与救赎——由《卡拉马佐夫兄弟》浅谈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圣经情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陈进;;论许辉小说的空间叙事艺术[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孟欣欣;大众文化视野下现代体育的视觉化生存[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3 华金余;从赵树理到赵本山[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美芸;诗学与政治:聂绀弩思想与创作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袁瑾;绍兴舜王巡会会货表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高亚斌;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D];兰州大学;2011年

7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贵禄;高地上的文学神话[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丛琳;生命向着诗性敞开[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鲁美妍;当代知识分子小说60年的发展历程和文学价值综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柏久之;“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与中美关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符熠;生——梦——死:尤金·奥尼尔艺术世界的狂欢化特征[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涛;现代与传统的交织[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韩爱丽;论汪曾祺小说的诗性美[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梁昱;从“五要素”角度看《明朝那些事儿》[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庞红蕊;节庆祭祀与替罪羊之死[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

7 李靖;卜立德英译中国散文中的“自我”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牙运豪;试论许地山小说的话语形态与审美[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9 贺进;沉重的叙事与意义的探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缪慧;在历史与现实之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袁建军;巴赫金对话与狂欢化理论中的人本观[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林卫星;论巴赫金诗学的主体间性[D];华侨大学;2011年

9 何勤;身体狂欢——巴赫金的边缘人生论[D];西北大学;2010年

10 蒋三军;巴赫金语言哲学思想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D];吉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184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4184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93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