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现代汉语组合结构中的语义褒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30 08:28

  本文选题:组合结构 切入点:褒贬化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语言本体研究和自然语言处理都无法回避“句法-语义”接口问题,尤其是词汇单位进入句法组合层面,在句法语义框架制约下的语义变化问题,这也促使词语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成为当今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组合结构作为词语组合的结合体是连接词语和句子的关键,词语之间如何组合形成组合框架以及组合框架反过来如何制约词语和句子的语义变化,是“句法-语义”接口研究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汉语本体和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思考的理论难题。语义语法学理论强调语义性是人类语言的本质属性。本文以语义语法学理论为指导,选取目前学界关注较少的现代汉语组合结构中的词汇语义褒贬变化情况为研究对象,基于词语本身和组合框架两个方面探讨了现代汉语组合结构中的语义褒贬变化情况,从理论和语言事实的角度丰富了语义语法学理论和“句法-语义”接口研究。首先,确定研究对象,构建核心词元表。对比分析各种语义组合框架,重新界定组合结构;通过对褒贬义、褒贬义词、褒贬化的考察重新界定了褒贬化,并讨论了中性义位的归置问题;由此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为现代汉语组合结构中的语义褒贬化。以前贤研究成果、《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和《现代汉语动词例释》(2011)为依据,以北大语料库(CCL)等真实语料为辅助,共筛选出了 6大类98个组合框架作为褒贬化研究的对象。以98个褒贬化框架中的核心词元为标识,在北大语料库(CCL)和网络语料库中筛选能与其共现的词元,据此补充褒贬化框架中的词元。共筛选名词370个,动词96个,形容词46个,副词6个。其次,以呈现义为依据对组合结构中的组合单位进行语义分类。据此把370个名词词元分为41小类;96个动词词元分为20小类;46个形容词词元分为13小类;6个副词词元分为2个小类。接着,根据框架的褒贬倾向把98个组合框架分为褒化和贬化两大类:共包含67个褒化框架,34个贬化框架。最后,进行义征分析和语义组合考查。以词语在组合结构中的呈现义为依据,同时借助《词汇义征标注集》(孙道功2011),提取词汇义征,并以义征表达式来呈现分析结果。以义征分析中的主要词元为对象,参考普遍性、有效性和典型性选取组合结构语义褒贬化框架中最常见的“V+N”框架为研究对象,考查组合单位的选择情况。基于语义选择考查的结果,对组合单位的选择情况进行形式化归纳,以V义类为核心,形成“V+N”褒贬化框架的语义组合模式,共包含褒化17大类182小类,贬化11大类72小类。总体言之,本研究从内部语义特征和语义组合两个方面对组合结构中的语义褒贬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其中的典型框架“V+N”进行较全面的描述。不仅构建了组合结构语义褒贬化词元表和语义分类体系,更通过对“V+N”框架的具体分析,来挖掘动词与名词义类间更细密的组合规则,在此基础上归纳了 “V+N”框架的语义组合模式。但由于时间、能力等方面的限制,研究比较粗浅。这一课题还有相当多的内容,特别是同类组合框架的对比分析等还有待深化。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H13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富;;基于语义特征的无标记量大“有+N”的表义机制考察[J];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2016年02期

2 武兴;;现代汉语状态动词的界定及分类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年02期

3 屠海波;;“很有+N”结构里中性名词的语义特征[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05期

4 邵敬敏;;关于框式结构研究的理论与方法[J];语文研究;2015年02期

5 邹妍妍;;从语境角度对“有点+AP”意义的再探讨[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年12期

6 金颖哲;张京鱼;;“那个”的褒贬偏移研究——以《白鹿原》和《蛙》为中心[J];铜陵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7 曾凡锋;朱万山;王景中;;大数据时代中文文本褒贬倾向性分类研究[J];信息网络安全;2014年11期

8 阮绪和;;简论语言中的结构义[J];语文学刊;2014年18期

9 丁聪;;“土豪”的词义演变探微[J];钦州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10 肖珊;;现代汉语评价类言说动词语义特征描写与义合网络的建构[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孙志农;词汇意义与构式意义的互动关系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叶丹丽;“A_单+V”结构的语义组合和句法功能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年

2 吴晓雪;改革开放以来汉语词义褒贬色彩变化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3 郭伊迪;基于语义角度的形容词分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2年

4 王碧辉;中性词语语义偏移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5 刘宗保;形、名语素构成复合词的语义类组合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6 吴香;现代汉语形容词分类及相关句法现象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7 王小春;现代汉语名词语义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6851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851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3f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