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到美国服务型学习课程的设置——对巴赫金“对话哲学”的实践性应用解读
本文选题:巴赫金 切入点:服务型学习 出处:《俄罗斯文艺》2017年01期
【摘要】:在巴赫金漫长的学术生涯和浩如烟海的理论思想体系中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对话理论"。无论是其语言符号哲学还是复调小说理论、征欢化诗学,以及其它受到文学界与理论界重视的哲学思考都从对话主义角度出发,巴赫金建构了一种深入人心的对话主义思考框架。当代许多理论家都积极借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建构学科交流和社会交流机制,对话也不再局限于文学体裁或结构方式,而被越来越广泛地使用。对话作为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的必然选择受到广泛的重视。服务型学习课程设置是当今美国在大学普及化语境下重视大学生个性化培养的、新的课程改革尝试。本文以美国服务型学习课程设置为具体案例分析论证巴赫金对话哲学从理论到实践的指导原理和意义,并希望籍此为深化巴赫金对话哲学研究提供一些方向性参考。
[Abstract]:In Bakhtin's long academic career and vast theoretical thought system, there is always a main line "dialogue theory". And other philosophical considerations that have received great attention in the literary and theoretical circles, al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alogism, Bakhtin has constructed a deeply popular framework of dialogist thinking. Many contemporary theorists actively use Bakhtin's dialogue theory to construct a mechanism for disciplinary and social exchanges, and dialogu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literary genres or structural patterns. And more and more widely used. Dialogue as a way of thinking, A kind of inevitable choice of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Service learning curriculum is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individualized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ontext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guiding principle and significance of Bakhtin's dialogue philosoph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And hope to provide some directional reference for deepening the study of Bakhtin's dialogue philosophy.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审计大学文学院;
【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二期项目”的研究成果(优势学科代码:20140901)
【分类号】:G642.3;H0-0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壮麟;走近巴赫金的符号王国[J];外语研究;2001年02期
2 梅兰;论巴赫金的参与性美学文论范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周泽东;;作者的命运——论巴赫金美学中的作者问题[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刘坤媛;;巴赫金“对话”理论中国化的启示[J];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04期
5 曾军;;后巴赫金时代的文化理论[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6 翟婷婷;;巴赫金与马克思交往思想之比较[J];太原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7 王永祥;;巴赫金的对话性美学思想[J];艺术百家;2009年04期
8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J];学习与探索;2009年05期
9 王永祥;;巴赫金的关系哲学[J];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09年05期
10 耿波;;巴赫金美学中的“聚置”诗学模式[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齐效斌;;巴赫金符号学思想初探[A];全国语言与符号学研究会第五届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2 姚文放;;文化在文学领域中的表达——巴赫金的启示[A];2005:发展·和谐·公正——江苏省社科类学会学术年会成果荟萃[C];2005年
3 曾军;;问题意识的对话——关于中国巴赫金接受30年的回顾与反思[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4 刘晗;;双重批判与反思中的理论建构——巴赫金话语理论研究之一[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田春凤;;巴赫金的对话理论与圣经诠释[A];基督教思想评论第四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与俄罗斯文论家谈论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5年
2 廖四平;独树一帜的巴赫金研究[N];文艺报;2009年
3 钱中文;“我们这些人实际上生活在两种现实里面”[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刘文飞;彼岸的巴赫金[N];中华读书报;2001年
5 钱中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理论是可以常青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钱中文;巴赫金研究的新成果[N];中华读书报;2002年
7 ;狂欢理论是“想像催生”的吗?[N];社会科学报;2004年
8 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季水河 刘中望;学术对话·学理诠释·学科建设[N];社会科学报;2004年
9 本报驻俄罗斯记者 马剑;中国成就举世瞩目[N];人民日报;2001年
10 张开焱;学会在开放中封闭[N];文艺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宋春香;狂欢的宗教之维—巴赫金狂欢理论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凌建侯;话语的对话本质[D];北京外国语大学;1999年
3 张素玫;与巴赫金对话[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吴承笃;巴赫金诗学理论概观[D];山东大学;2006年
5 周卫忠;巴赫金诗学的双重性思想[D];浙江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济远;试论巴赫金的文学观[D];曲阜师范大学;2000年
2 程军;巴赫金“对话”美学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3 文浩;巴赫金主体性思想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陈瑞煊;巴赫金主体建构理论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力浠;巴赫金狂欢化理论视角下的《十日谈》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王均会;巴赫金外位性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7 严静;[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6年
8 王安捷;狂欢理论视域下暴漫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9 陈明;《土生子》的对话理论解读[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6年
10 田盼;论《他们眼望上苍》中的狂欢化[D];四川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6967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696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