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文化接触视角下翻译方法的选择与变更

发布时间:2018-04-13 23:18

  本文选题:文化接触 + 外来事物 ; 参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5年02期


【摘要】:对于外来事物,翻译学界多关注"怎么翻译"的问题,鲜有论及翻译方法本身的选择与变更问题及其文化动因。本文重新梳理并对比俄汉两种语言在翻译外来事物时所使用的方法,以文化接触为视角,通过对文化多元性、我族中心主义、文化熟知度等方面进行历时分析,揭示翻译方法选择与变更的规律性特征。
[Abstract]:For foreign things, translation scholar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question of "how to translate", and seldom discuss the choice and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their cultural motivation.This paper reclassifies and compares the methods used in the translation of foreign things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contact, this paper makes a diachronic analysis of cultural pluralism, ethnocentrism and cultural familiarity.It reveals the regula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oice and change of translation methods.
【作者单位】: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文化翻译学的学科建构研究”(项目编号:13BYY023)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翻译学理论构架研究”(项目编号:2013BYY022)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茹斐;试论现代汉语外来词中的音译抗拒[J];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05期

2 吴礼权;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3 邹贞;;关于改革开放以来音译词使用状况的考察[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4 赵巍;;中国传统译论中的“意识形态”——从“名从主人,物从中国”谈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5 王珏;汉文化对外来词的驯化[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6 高圣兵;;中国思想现代转型期对外来词的接受[J];江海学刊;2008年04期

7 陈榴;;汉语外来语与汉民族文化心理[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05期

8 姜明磊;汉语外来词多译并存问题初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杨锡彭;;试论“音意兼译”[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10 高丙中;主文化、亚文化、反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变迁[J];社会学研究;1997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英;;人类学视野下保护语言多样性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2 贡波扎西;;藏区地名命名法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2期

3 李尚奎;;近十年国内文化变迁研究述评[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杨茜;外来词:异质文化传播和融汇的一面镜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5 李宝红;胡适中西文化观的文化学基础[J];安徽史学;2003年04期

6 姚兰英,金泽安;如何激发英语学习兴趣[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7 汪又菊;;仪式与生存逻辑——从人类学角度解读《红楼梦》中贾府祭祖仪式[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24期

8 翟步习;音译在商标词翻译中的运用及其原因透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9 王茜;刘桂林;齐秀静;张俊艳;颉芳芳;;保定市新住区地名文化景观的形式与内涵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5期

10 翟丹;;浅谈大学英语交际能力培养中的文化导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永生;;民族认同视阈下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2 冯薇;周晓唯;;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度(第八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周晓唯;冯薇;;犯罪行为制度诱因的演化博弈分析——基于我国贫困犯罪与制度性不平等的探悉[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倪建平;;中国在中亚的国家形象塑造:文化传播的视角[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李文钦;;基层文化事业发展的实践与思考——以萧山区为例[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6 时平;;关于中国海洋军事文化基本内涵的探讨[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7年

7 李恒;;从波普的“三个世界”理论看“萨丕尔——沃尔夫假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冀青;冯保初;李晓红;;创建规范开放的语用环境[A];学报编辑论丛(第十集)[C];2002年

9 孙兰荃;;国家通用语言规范的适用层面[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周有斌;;制约音译外来词形式选择的原则[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曲丽玮;元刊杂剧复字词汇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颖玉;基于语料库的欧化翻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谢宏忠;基于文化多样性视野的大学生价值观导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京;云南兴蒙蒙古族婚姻家庭的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9 郑皓;北京新城城市文化环境建设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10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满蕾;东北方言数字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姚雅宁;汉语“玉”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金雅慧;《论语》三译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之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程相晋;濮阳县方言语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杜隽隽;顺应论视角下的化妆品品牌翻译[D];湘潭大学;2010年

7 孙花萍;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窦连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多音字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郑宜兵;现代汉语中亲属称谓词泛化的影响因素和语用功能[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薇薇;汉语连词的非连词用法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艳芳;西方语言文化对现代汉语词汇的影响——《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及向国语的进化:1840-1898》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6年01期

2 朱秋敏;浅谈汉语吸收外来词语的新发展[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3 王铁昆;汉语新外来语的文化心理透视[J];汉语学习;1993年01期

4 郭鸿杰;二十年来现代汉语中的英语借词及其对汉语语法的影响[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05期

5 秦建栋,孙荣,刘小涵;略论汉英词汇的理据[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Z1期

6 李玄玉;增义音译法的原则[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姜恩庆;现代汉语新外来词探究[J];天津商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8 董秀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汉语吸收外来词的思考[J];聊城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9 李欣!300204;“翻译研究”各流派的阐释与梳理——介绍Theo Hermens《翻译研究的系统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2期

10 陈琳霞;何自然;;语言模因现象探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玲;美洲粮食作物的传入、传播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温金海;;文化接触中语言借用现象的多维思考[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S1期

2 崔瑾;;借词背后的认同——从蒙语借词说起[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年12期

3 赵滨宁;;浅谈西方文化对汉语言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李建华;钟玲;叶湘;;语言的文化接触及其后果——基于汉语与外语关系调查问卷的报告[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谭树华;王芳;许燕;辛霞;郭璐;杨浩铿;;3.11日本大地震后中国中学生共情与助人关系的研究:文化接触的调节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11年11期

6 姜艳红;从汉俄语的三次借词高潮看语言文化接触情况[J];苏州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7 祖林;石继业;;从借词现象看各民族文化的撞击与渗透[J];河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8 张先清;;传教士、海难与跨文化接触:1583年海南岛飘风事件分析[J];晋阳学刊;2011年06期

9 谢俊美;;近代中西文化接触交流层次的再认识[J];历史教学问题;1988年02期

10 杜丽丽;;从文化接触的视角看汉语中的意译外来词[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玲;论汉英语颜色词文化差异及其文化接触[D];天津财经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7466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466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