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独立小句“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9 03:35

  本文选题:独立小句“来” + 框架要素 ; 参考:《语言教学与研究》2015年06期


【摘要】:独立小句"来"是一种研究较少的常见语言现象。本文首先用实例对其说明,然后运用Talmy的"运动事件框架"理论从各个构成成分的虚化程度对独立小句"来"的语义进行分类分析,接着从自建口语语料库中提取所有实例并按用法进行标记、统计分析共时平面内的用法分布,然后进一步对虚化程度相近的组合形式"来"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独立小句"来"从零度虚化到话语标记用法处在一个连续统中;在共时平面,深度虚化的独立小句"来"用得最多;与组合形式"来"的区别在于焦点的确定性和核心功能不同。
[Abstract]:The independent clause "Lai" is a common linguistic phenomenon with less research.In this paper, an example is used to illustrate it, and then the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of independent clause "Lai" is analyzed by using the theory of "motion event frame" proposed by Talmy from the degree of vacuity of each component.Then, all examples are extracted from the self-built oral corpus and marked according to usage, then the usage distribution in the synchronic plane is statistically analyzed, and then a comparative study is carried out on the combination form "Lai", which has the same degree of virtualiz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dependent clause "Lai" is in a continuum from zero nihilization to the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and in the synchronic plane, the "come" independent clause with deep nihilism is used most frequently.The difference between "come" and "come" lies in the deterministic and core functions of the focus.
【作者单位】: 华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北京语言大学研究生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1CYY032) 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HB14YY026) 河北省高等学校英语教学改革重点教改项目(2014YYJG206) 华北理工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资助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忠;;复合趋向补语中“来/去”的句法分布顺序及其理据[J];当代语言学;2007年01期

2 王培敏;;“来+VP”的语义特征与演变机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张旺熹;姚京晶;;汉语人称代词类话语标记系统的主观性差异[J];汉语学习;2009年03期

4 陈满华;;“X哪儿来的?”与“哪儿来的X?”的构式差异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5 张寒冰;;“来”的“代动用法”再考察[J];汉语学习;2013年04期

6 左双菊;;“来”的代动用法考察及其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年03期

7 陈晓蕾;;“人称代词+来_2+V(P)”构式语义分析——以“我来_2V(P)”为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0年03期

8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J];中国语文;1995年06期

9 梁银峰;;汉语事态助词“来”的产生时代及其来源[J];中国语文;2004年04期

10 曾传禄;;也谈“V来V去”格式及其语法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志平;马思宇;;“句本位”观与基础阶段汉语教学——写于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之际[J];武陵学刊;2010年05期

2 胡伟;张玉金;;上古汉语第二人称代词称数研究[J];东疆学刊;2010年04期

3 陈佳;赵友斌;;也论现代汉语的运动事件词汇化语义编码模式[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06期

4 税昌锡;焦点、语义联项与“不”的语义指向[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5 邢福义;小句中枢说的方言实证[J];方言;2000年04期

6 邢福义;说“句管控”[J];方言;2001年02期

7 赖海燕;段福德;;赣南客家方言处所介词的语法功能举隅[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8 曾传禄;;汉语位移事件的语言表达[J];对外汉语研究;2010年00期

9 李艳翠;冯文贺;周国栋;朱坤华;;基于逗号的汉语子句识别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10 王伟;;接受美学视角下的散文翻译——以《英国的乡村生活》夏济安译本为例[J];鄂州大学学报;201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汪如东;;浅析“不差钱”[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2 邱武松;;汉语语篇修辞结构标注实验[A];第五届全国青年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罗荣华;;赣语上高话助词“来”[A];江西省语言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章望婧;;从主谓结构到话语标记——“你说”的主观化及相关问题[A];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丁静;王海峰;;副词“一概”“一律”语用考察[A];第七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佳;论英汉运动事件表达中“路径”单位的“空间界态”概念语义及其句法—语义接口功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彭吉军;《论语》话题结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谢白羽;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比较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舒江波;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复句关系词自动标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司罗红;句子功能的线性实例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范丽君;汉藏语因果类复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胡晓慧;动词后“上”与“下”、“来”与“去”的语义演变及其不对称性[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一飞;语篇中的连接手段[D];复旦大学;2011年

9 宋桔;《语言自迩集》的文献和语法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皇甫素飞;现代汉语紧缩构式的多维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萍;“不要太”结构的语法化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王宣予;中高级阶段越南留学生汉语“得”字补语句习得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陈丹丹;《朱子语类辑略》中“来”的用法考察[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孟丹;高等HSK作文中复句使用研究及教学对策[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昕;汉语“接下来”和“接下去”及其语法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赵丹丹;现代汉语“管”字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刘杰;“都VP了,,S”句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段兴臻;施事由字句动词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9 赵栋;《牡丹亭》助词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王君;现代汉语解注关系并列句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姜知;;“来”的语法化过程的语义关联顺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孙朝奋;《虚化论》评介[J];国外语言学;1994年04期

3 谢芷欣;我说口语结构“我说”[J];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4 刘志生;近代汉语中的"V来V去"格式考察[J];古汉语研究;2004年04期

5 陈新仁;吴珏;;中国英语学习者对因果类话语标记语的使用情况——基于语料库的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年03期

6 陈昌来;杨丹毅;;介词框架“对/对于……来说/而言”的形成和语法化机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陈昌来;;由代动词“来”构成的述宾短语及数量词的功能[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8 储泽祥;;小句是汉语语法基本的动态单位[J];汉语学报;2004年02期

9 王改改;概数词“来”的语义调查和研究[J];汉语学习;2001年06期

10 潘文,申敬善;试论“来”的替代条件[J];汉语学习;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左双菊;位移动词“来/去”带宾能力的历时、共时考察[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陈贤;现代汉语动词“来、去”的语义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耿小敏;“我说”类元语言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睿;代动词“来”的使用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3 周夏;代动词“来”的多角度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抒;现代汉语中的代动词“来”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7714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7714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37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