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V个XP”构式家族及其主观量一致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26 10:40

  本文选题:“V个XP”主观量 + 范畴化 ; 参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摘要】:从构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视角对"V个XP"构式家族进行研究发现,构式"V个VP"是构式"V个N"类推扩展的结果,因而承继了"事件容易达成"的语义特征,从而引申出"认知主体主观认为动作V容易达到VP所表示的大量状态"。而"V个N"构式又是事件小量构式"V量可数N"范畴化和构式化而来,因而其语义也就承继了动作小量的特征。因此,整个"V个XP"都具有一个核心构式意义,即事件小量意义特征,构式的其他语义都是在此基础上引申而来的。要强调的是,构式语法化的研究显示,构件的虚化会导致构式的语法化,而语法化了的构式反过来又赋予虚化的构成成分以新的功能,构式语义和构件的意义是相互作用、相辅相成的。构成成分语法化及主观化并不代表其语义的消亡,它的源义仍然会滞留在构式中使得构式引申出相关的新义。
[Abstract]:The study of "V XP" construction fami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struction grammar shows that the construction "V VP" is the result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struction "V N", thus inheriting the semantic feature of "event is easy to achieve". Thus, the subjective view of the cognitive subject is that action V is easy to reach the mass state indicated by VP. And "V N" construction is the category and construction of "V quantity countable N", so its semantics inherits the feature of action small quantity. Therefore, the whole "V XP" has a core construction meaning, that is, the feature of small amount of event meaning, and the other seman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are derived from this. It should be emphasized that the study of grammatic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s shows that the vacuity of components leads to grammaticalization of constructions, and that grammaticalized constructions, in turn, give new functions to the components of fictionalization, and that the meaning of construction semantics and compon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Complementary. Grammaticalization and subjectivization of constituent elements do not mean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ir semantics, and their source meanings still remain in the construction, which leads to the extension of the new meaning of th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汉语常用构式的词汇化和语法化研究”(11CYY040);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构式语法视阈下汉语常用单音节动词语义的历史演变研究”(15BYY142)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平;胡丽珍;;“NP+好V”构式的认知机制与动态演变研究[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4期

2 任鹰;;“个”的主观赋量功能及其语义基础[J];世界汉语教学;2013年03期

3 雷冬平;;“喝他个痛快”类构式的形成及其语义研究[J];语言科学;2012年02期

4 周清艳;;“V个VP”结构与主观异态量表达[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11年05期

5 周清艳;;“V个N”结构的语义分化与“量”的表达[J];汉语学习;2011年04期

6 祁杰;;“V个VP”结构的主观性及主观量研究[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7 尚新;;时体、事件与“V个VP”结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8 张庆文;;“V+个+XP”结构中“个”的语法地位[J];现代外语;2009年01期

9 李美妍;;“V+个+N”结构研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年01期

10 王会琴;“V+个+ VP”语义分析[J];宜宾学院学报;2005年08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玉;“V+个+X”结构的主观性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家煊;;“结构的平行性”和语法体系的构建——用“类包含”讲汉语语法[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2 雷冬平;;“V个XP”构式家族及其主观量一致性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3期

3 郭锐;;同形删略和离合词、不完整词形成机制——兼论准定语的形成机制[J];语言科学;2017年03期

4 鲁再萍;;补语标记“得”和“个”的比较探源[J];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12期

5 王世凯;张亮;;现代汉语“没个”的分化与词汇化——兼论否定性动词“没个_2”的量标记功能[J];汉语学习;2016年05期

6 彭彤彤;;《世界汉语教学》(2006-2015)认知视角语法述评[J];绥化学院学报;2016年08期

7 成祖堰;;也谈“V他个X”的构式归属——一项基于语料库的考察[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04期

8 丁健;;路桥话主观量标记“个”的来源——兼与普通话比较[J];语言研究;2016年02期

9 董淑慧;;“V+他(它)+数量”构式语义句法功能考察[J];南开语言学刊;2015年02期

10 韦诗婷;;认知构式语法视角下“V他个X”构式的形成探究[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5年10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于艳丽;“V他个X”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雷冬平;;“好+(X)个NP”的构成及语法化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2年02期

2 周清艳;;特殊“V个N”结构对VN的选择和制约条件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12年01期

3 刘丹青;;“有”字领有句的语义倾向和信息结构[J];中国语文;2011年02期

4 雷冬平;;极度构式“最/再+X+不过”的构成及语法化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5 熊仲儒;;“NP+好V”的句法分析[J];当代语言学;2011年01期

6 何元建;;现代汉语中间句的句法结构[J];汉语学习;2010年01期

7 张定;丁海燕;;助动词“好”的语法化及相关词汇化现象[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年05期

8 陈宗利;赵鲲;;“吃了他三个苹果”的性质与结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9 王寅;王天翼;;“吃他三个苹果”构式新解:传承整合法[J];中国外语;2009年04期

10 申惠仁;;现代汉语四种“好V”结构[J];语文学刊;2009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媛媛;“V+个+N”结构的多角度探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宋丽丽;“V个A”结构的分析和探源[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祁杰;与“V+个+X”结构相关的主观性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崔a\知;现代汉语“V+个+X”结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易美珍;《红楼梦》中的“个”及其语法化分析[D];南昌大学;2008年

6 陈晓阳;与“个”相关的两种主观性句式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7 王立凤;“动+‘个’+形/动”结构中“个”字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8 李向华;汉语中“个”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光斌;;遵义方言的“X都XP了”[J];汉语学报;2011年02期

2 ;[J];;年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宁婕;现代汉语“给我+XP”构式的考察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80571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0571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5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