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临武土话中的关系人称代词

发布时间:2018-04-30 01:35

  本文选题:临武土话 + 关系人称代词 ; 参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04期


【摘要】:临武土话中有两套三身人称代词,其中一套用法很特殊。我们将这套特殊的三身代词称为关系人称代词。关系人称代词有特定的使用范围和严格的搭配限制,与一般人称代词有句法、语义、主客观色彩上的差别。在句法上,关系人称代词只与关系名词组合,构成关系领属结构,充当关系领属结构的定语,中间不能带"的",是一种强制性的直接组合结构。在语义上,关系领属结构表示关系领有,关系领有是一种不典型的领属关系,关系人称代词充当关系领有主体,具有单数性,第一人称关系代词不包括听话人,属于排除式指称。从主观性的角度来看,关系人称代词主观性强,表示主观关系,是说话人"认同"的、"认定"的亲密关系。
[Abstract]:There are two sets of three-body personal pronouns in Linwu dialect, one of which is very special. We call this special set of three-body pronouns as relative personal pronouns. Relative personal pronouns have specific scope of use and strict collocation restrictions, and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syntactic, semantic and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lors between personal pronouns and general personal pronouns. Syntactically, personal pronouns are only combined with relative nouns, which form the struc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and serve as the attributive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elationship. It is a kind of mandatory direct combination structure. In terms of semantics, the structure of relation collar indicates the possession of relationship, and the possession of relation is an atypical one. The relative personal pronoun acts as the subject of relation possession and has the singular character, and the first person relation pronoun does not include the hearer, and the first person pronoun does not include the hearer. It is an exclusive reference. From the subjective point of view, the subjectivity of personal pronouns is strong, which means the subjective relationship, which is the intimate relationship of the speaker's "identity" and "recognition".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湖南科技大学湖南省汉语方言与文化科技融合研究基地;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5BYY143)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YJA740086) 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YBA136)
【分类号】:H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文;蒲圻人称代词的形态变化[J];咸宁师专学报;1985年02期

2 周静,,董忠;“你”是不定指的人称代词[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3 何家荣;人称代词探幽[J];柳州师专学报;1996年02期

4 袁世全;重复与反复:人称代词及其他[J];修辞学习;1999年05期

5 李静丽;;人称代词“伊”的流变探微[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6 朱兆明;;人称代词的“活用”[J];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09期

7 王灿龙;;人称代词“他”的照应功能研究[J];中国语文;2000年03期

8 薛宏武;;内蒙古丰镇话第二、三人称代词[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9 黄昊文;;演讲语篇中人称代词的角色探微[J];琼州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刘振平;;“距离效应”与人称代词的变指[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周国炎;;布依语人称代词中几种特殊的称代方式[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2 侯小丽;;三原话人称代词的数与格[A];2007年福建省辞书学会第18届年会论文提要集[C];2007年

3 罗云飞;李国臣;;采用优先选择策略的中文人称代词的指代消解[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治敏;李芸;俞士汶;;人称代词和名词的组合搭配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肖放亮;;南昌县(塘南)方言的人称代词[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李晓琪;章欣;;“据……看/说”及其相关格式[A];对外汉语教学的全方位探索——对外汉语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王义娜;;人称代词移指现象的主观性分析[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家永;略谈古代汉语人称代词的活用[N];语言文字周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金顺吉;韩汉语人称代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2 彭晓辉;汉语方言复数标记系统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平;现代汉语人称代词移情用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2 裴艳恒;越南学生汉语人称代词省略用法习得研究[D];南京大学;2015年

3 戴斯谨;梅县客家方言人称代词的句法及篇章衔接功能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房小倩;山东荣成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兰州大学;2016年

5 潘茜;《论语》《孟子》《左传》人称代词与名词作定语之比较[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6 丽云;关于中古蒙古语人称代词ba bida的意义及用法[D];内蒙古大学;2016年

7 陆黎明;“亏+人称代词+VP”构式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8 孟飞雪;语言接触视野下的壮语方言人称代词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9 赵航;“别人”和“人家”的比较及教学对策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6年

10 张娜娜;对母语为俄语者汉语教学中的汉语人称代词偏误分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822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22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5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