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经》的时间介词系统研究
本文选题:《太平经》 + 时间介词 ; 参考:《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文章对《太平经》时间介词进行了定量统计,将其与上古和中古时期其他专书的时间介词系统比较,以呈现时间介词系统的变化情况。并尝试从介词来源、后置介词的产生和介词省略等角度,解释时间介词的数量比方所介词多但时间介词总体用例较少且使用频率不高的原因。
[Abstract]:This paper makes quantitative statistics on time prepositions in Taiping Jing, compares them with other time prepositions in ancient and middle ancient books, in order to show the changes of time preposi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eposition origin, postposition preposition and preposition ellipsis,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number of temporal prepositions, such as the number of prepositions, but the total use cases of temporal prepositions are less and less frequently used.
【作者单位】: 天津大学外国语言与文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资助项目(13YJC740104)
【分类号】:H1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王用源;;《太平经》“至”“到”的介词用法及相关问题探析[J];华西语文学刊;2014年01期
2 王用源;;《太平经》“从、自”的介词用法及其框架结构比较[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6期
3 张玉金;;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介词“在”、“当”、“方”[J];语文知识;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国华;;徐杰《生成语法的“语类”与传统语法的“词类”比较研究》述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孔令梅;;道教承负说浅析[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曾维加;;道教生命哲学的内在构造及现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4 张定;;枞阳方言被动标记“着”的历史来源及其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陶振伟;;“拿”的语法化[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鲍新山,张其凡;北宋名臣谢泌生平及思想述评[J];安徽史学;2005年03期
7 阚绪良;吕晓玲;;“野渡无人舟自横”新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8 刘忠;康德的“因果观”探析——兼论与佛教“善恶报应论”比较[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9 孙浩然;道教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孙芳芳;;道教对魏晋南北朝人鬼恋小说的影响[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德安;;道家道教的宇宙生成论教育与现代科学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刘永明;;敦煌占卜与道教初探——以P.2859《五兆要诀略》、《逆利占》为核心[A];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四编[C];2009年
3 刘克;;汉画像石葬俗的衰亡果真是因汉末政治动荡经济萧条吗——从文化通观视角立论并以此与汉画界前辈商榷[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赤银忠;;南阳汉画中的内丹修仙术[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李立;;汉画像‘楼阁拜谒图”大树艺术组合构图意义再探[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杨孝鸿;;汉代墓葬画像中“假门”现象之探讨——兼论灵魂升天还是回归[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高二旺;;由汉画解析汉代的灵魂观念[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钟明荣;谢双园;;古今介词类型之比较研究[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张践;;论政教关系的层次与类型[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6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袁野;汉画像石造型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娟;汉代画像石的审美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10 王欣;汉日否定表达对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敬宇;中国道教社会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张友学;句首介词“在”的隐现及其对外汉教学的启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孙淑营;《列子》介词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付洁;道教与中国古代白话小说中的三怪系列[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6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语义浅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嘉敏;七月十五节俗与民间传承[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静;隆安丁当平话副词系统[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孙兴锐;现代汉语“上”类方位词对比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唐丽星;早期道教的行香文化[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瑞红;;介词“自”和“从”历时比较简析[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吴金花;处所介词“到”的产生[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于燕;;对“V+到+NP”及“到”的分析[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 马显彬;;“到+NP+VP”中“到”的性质及相关问题[J];河西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史冬青;;方所介词“至”的历史演变[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6 陈练军;;“至”和“到”的历时更替[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史冬青;;两汉魏晋方所介词“从”的历史演变[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5期
8 王鸿滨;;介词“自/从”历时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9 马贝加,徐晓萍;时处介词“从”的产生及其发展[J];温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华建光;;位移动词“至、往”的及物化过程和机制[J];语言科学;2010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金花;;时间介词“投”的产生及演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吴金花;;时间介词“用”的产生及演变[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吴金花;;时间介词“待”的产生及发展[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何洪峰;;“去”字可作时间介词辨[J];古汉语研究;2012年01期
5 周晓霞;;时间介词歌[J];小学教学设计;2009年33期
6 陈洋;;时间介词“三阿哥”[J];小学生必读(高年级版);2009年Z2期
7 夏秋菊;;时间介词三“阿哥”[J];英语大王;2011年04期
8 葛传i;;时间介词的省略[J];英语知识;1992年02期
9 史冬青;;时间介词“当”的产生及发展[J];科技信息;2010年18期
10 白宝玉;常用英语时间介词用法分类[J];大庆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河南郏县第一高级中学 蒋红旗;浅析英语教学中时间介词的用法[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金花;中古汉语时间介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黄月清(Uraiwan Sae-Wong);汉语时间介词“在”、“从”与泰语相应时间词对比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2 李娜;《佛本行集经》时间介词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3 白慧洁;时间介词及其框架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D];广州大学;2012年
4 米兰;汉捷语表达空间和时间介词用法对比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周恂;英语时间介词语义构建的认知语言学研究及其对英语介词教学的启示[D];广州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43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43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