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汉语单数人称代词音变式的功能演变及性质

发布时间:2018-05-05 11:37

  本文选题:人称代词 + 音变式 ; 参考:《语言研究》2015年04期


【摘要】:汉语许多方言点的单数人称代词作定语和作主宾语时的语音形式不同,常用来作主宾语的形式称为一般式,只能作定语的形式称为音变式。音变式能否带相当于"的"的定语标记词以及领有对象的范围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种种差异。音变式在不同方言中表现出的语法差异是人称代词句法功能的演变造成的,音变式本质上是一种语法格,只是随着语言的演变成为一种残留形式。
[Abstract]:In many Chinese dialects, singular personal pronouns have different phonetic forms when they are used as attributive and subject-object. The form used as subject-object is called general form, and the form that can only be used as attributive is called phonological variation. Whether the phonetic variant can bring the attributive marker and the scope of the object shows various differences in different dialects. The grammatical differences of phonological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dialects are caused by the evolution of the syntactic functions of personal pronouns. Phonetic variations are essentially a kind of grammatical case, but with the evolution of language, they become a residual form.
【作者单位】: 大同大学文学院云冈文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汉藏语系语言格范畴的类型研究”(14BYY138)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晋方言单数人称代词的音变研究” 山西大同大学博士科研启动资助项目(2012-B-28)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史秀菊;山西临猗方言人称代词的音变[J];方言;2003年04期

2 孙宏开;藏缅语人称代词格范畴研究[J];民族语文;1995年02期

3 孙易;;山西高平话的人称代词[J];南开语言学刊;2005年02期

4 徐阳春;钱书新;;试论“的”字语用功能的同一性——“的”字逆向凸显的作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5年03期

5 宋秀令;;汾阳方言的人称代词[J];语文研究;1992年01期

6 严修鸿;客家话人称代词单数“领格”的语源[J];语文研究;1998年01期

7 陈昌仪;;江西铅山方言人称代词单数的“格”[J];中国语文;1995年01期

8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人称代词的变调[J];中国语文;2003年06期

9 戴庆厦;景颇语的结构助词“的”[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红生;;大荔方言三身人称代词的语法形态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2 姜艳艳;;也谈现代汉语非名词性的“A_单+N_双”结构[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陈丽湘;;从语言接触看拉祜语的结构变异现象[J];长春大学学报;2009年11期

4 刘丹青;;语法化理论与汉语方言语法研究[J];方言;2009年02期

5 史秀菊;;山西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现形式[J];方言;2010年04期

6 赵变亲;;晋南中原官话的人称代词[J];方言;2012年02期

7 徐阳春;钱书新;;“N_1的N_2”与“N_1N_2”内部语义关系辨析[J];对外汉语研究;2007年00期

8 刘丹青;;方言语法调查研究的两大任务:语法库藏与显赫范畴[J];方言;2013年03期

9 郭晓瑞;;山西临猗方言“可”的特殊用法[J];沧桑;2014年06期

10 孙青林;孙宏吉;;阳高方言的人称代词[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马薇薇;;“VP者”与“VP的”的对应关系[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李小军;;汉语人称代词复数表示法的演化趋势及特征——从语音弱化与标记化的角度看[A];中国语言学报(第十六期)[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慧丽;汉语方言变韵的语音格局[D];北京大学;2011年

2 刘志富;现代汉语领属性偏正结构及其相关句法现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艳华;载瓦语参考语法[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邱明波;动词的指向对汉语第三人称代词和反身代词的句内回指的制约[D];复旦大学;2011年

5 时兵;古汉语双宾结构研究[D];安徽大学;2002年

6 胡松柏;赣东北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徐阳春;关于虚词“的”及其相关问题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李绍群;现代汉语“名_1+(的)+名_2”定中结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闻静;汉藏语系“的”字结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10 刘承峰;现代汉语“语用数”范畴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仝秋红;博爱方言的代词系统[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敏;“的字结构”与“の字结构”的异同考察[D];南昌大学;2010年

3 蔡雅思;“N_1(的)N_2”构式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4 马淋淋;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V+O’+T”句式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陈琴;汉语助词“的”字分化及其原因探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吕昭君;山西交城方言代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杨枝莉;“N_1+的+N_2”结构歧义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8 连漪;呼和浩特方言“的”字的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9 张丽珍;方山方言语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敏;交城方言代词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锐;表述功能的转化和“的”字的作用[J];当代语言学;2000年01期

2 叶国泉 ,唐志东;信宜方言的变音[J];方言;1982年01期

3 陈有恒;湖北蒲圻话的人称代词[J];方言;1990年03期

4 黄群建;;湖北阳新方言的小称音变[J];方言;1993年01期

5 张惠英;汉语方言代词研究[J];方言;1997年02期

6 张国宪;“的”字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分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7 徐阳春,钱书新;“N_1+的+N_2”结构歧义考察[J];汉语学习;2004年05期

8 陆丙甫;;“的”的基本功能和派生功能——从描写性到区别性再到指称性[J];世界汉语教学;2003年01期

9 崔淑慧;代县方言的人称代词[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02期

10 孟建安;人称代词的变异及其实现的条件[J];语文学刊;1996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郭骏;;语言变项中不同变式的确认[J];南京社会科学;2008年10期

2 程琪龙;乔玉巧;;放置事件及其变式[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施琳;;领属事件及其变式[J];海外英语;2012年14期

4 李方媛;;概念框架角度下的撞击事件及其变式[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2年04期

5 张海凤;;概念框架理论视角下的推拉事件及其变式[J];学理论;2013年23期

6 卢仲衡 ,应玉叶 ,张梅玲 ,洪铁伦 ,闫慧芬;不同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几何基本概念的影响的实歐研究[J];心理学报;1963年02期

7 孙光贵;语序研究的范围及语序的常式和变式[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王志生;;变式比喻例说[J];语文知识;1994年12期

9 陶丽娟;;变式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文学教育(中);2012年12期

10 陈平;;宇文永 权和他的变式速算法[J];科技潮;1996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旭花;;变式的角度 数学的眼光[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孙旭花;;30利用螺旋变式课程培养准教师的数学创造能力:澳门经验[A];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向仕军;;初中数学变式教学设计的实践研究[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4 柳海峰;;强化数学变式训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培养B班学生能力的策略之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5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杨敏;;让学生的思维“新”起来[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北卷)[C];2013年

7 柳海峰;;强化数学变式训练、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分层教学中培养B班学生能力的策略之一[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上海卷)[C];2010年

8 王桂林;林友斌;;变式教学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9 程慧;;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评价——通过变式教学促进学生发展[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10 王桂林;林友斌;;变式教学在高三数学复习教学中的应用[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南长葛一高 梁海龙;高中数学变式学习模式初探[N];学知报;2011年

2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大团逸夫学校 李晶;利用变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N];学知报;2011年

3 宿豫区实验初级中学 吴彩香;物理教学中基于有效教学的问题设计[N];学知报;2010年

4 张健 董兴果 马恒昌;由滚动式向裂变式发展[N];科技日报;2003年

5 子闽;裂变式发展:“人”的能量不可忽视[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6 本报记者 牛春颖 实习生 姜洁冰;创新带来整个行业聚变式发展[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3年

7 记者 李希平;“变式”教学受欢迎[N];中国改革报;2004年

8 沈志彦;创新和改进是如何发生的[N];中国信息报;2001年

9 河南省淮滨高级中学 赵志刚;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对策[N];学知报;2011年

10 宜阳县高村乡第一中学 数学专业 周玉红;数学课教学中应重视的问题[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聂必凯;数学变式教学的探索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夏晓蓉;英语致使移动结构的认知研究—动词和致使移动句法变式的义形接口[D];南京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敏;高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孙宝宏;规则变式三种习得和应用方式的迁移效果[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徐小菁;初中数学复习变式训练的实践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4 陶贵斌;数学变式题教学的实践与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孟宪荣;初中数学变式教学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6 管宝;关于新课程立体几何中图形变式教学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袁建君;变式在地理概念教学中的应用[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刁春美;变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式良;高三数学变式教学实验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10 刘文军;创设探究性的数学课堂变式教学序列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8475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18475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eb6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