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意识的涌现看隐喻的形成——以“舌头是火”为例
本文选题:隐喻 + 意向性 ; 参考:《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摘要】: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长久以来,人们一直在探究隐喻的形成机制,无论是互动理论还是映射理论,都是对隐喻形成所作的一种解释,但它们似乎都不能够从根本解释隐喻的形成机制。而将心智哲学的一些研究成果应用于语言学研究,可以为隐喻形成机制的探索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思路:认知主体首先从客观世界获得感知,继而在感知基础上经过反思获得丰富的感受,并通过格式塔转换形成一个从原初意识到反思意识的涌现,原来外部世界的事件也被裁剪为切合语境表征的用例事件,从而最终表现为一个隐喻的句子表达式。
[Abstract]:Metaphor is not only a linguistic phenomenon, but also a mode of thinking. For a long time, people have been exploring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phor, whether it is interaction theory or mapping theory, is a kind of explanation of metaphor formation, but they can not explain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aphor from the root. Applying some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ental philosophy to linguistic research can provide a new idea for the exploration of metaphorical formation mechanism: the cognitive subject first obtains the perception from the objective world. Then through reflection on the basis of perception to get rich feelings, and through the Gestalt transformation to form a emergence from original consciousness to reflective consciousness, the original events of the external world are also tailored to contextual representation of use case events. Finally, it is shown as a metaphorical sentence expression.
【作者单位】: 湖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分类号】:H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徐盛桓;;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识的涌现看句子表达式雏形的形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4期
2 周红民;论隐喻翻译的认知运作方式[J];外语教学;2004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小枚;“核心”的流行与边缘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俞小和;;传播学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3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徐晓宇;;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几个问题[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曹佳蕾;;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相关概念界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0期
6 张睿海;孟娟;;生态农业开发的保障机制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7期
7 陈文武;;农民和政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特征及作用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6期
8 王祥荣;儿童语言中的“上”、“下”类方位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9 徐宜良;;隐喻、认知与文化[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10 左慧芳;;建构主义对英语词汇教学的启示[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尹晋华;;试析影响法律监督的现实问题[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姜素红;;环境公平价值体系探析[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陈建先;;政府公共决策的利益博弈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徐大建;;社会公平、和谐与经济效率[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5 安卫华;;积极应对入世,建设信用政府[A];入世与政府先行[C];2002年
6 井敏;;服务型政府概念辨析[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7 王立志;;企业培训体系建设[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郑伯承;;世界语与术语工作[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下卷)[C];2008年
9 翁奕波;;论学术期刊的准商品属性[A];中国编辑研究(2006)[C];2007年
10 王建军;;《汉字部首表》、《GB13000.1字符集汉字部首归部规范》(2009)读后[A];中国辞书学会第六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熙茹;珠江三角洲城市职业女性体育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丁宇飞;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法律探索[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迟君辉;国际流失文化财产返还法律问题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杨石乔;基于语料库的汉语医患会话修正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日新;经营者集中救济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7 苗冬;元代使臣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晓娟;中国弦乐史研究六十年(1949-2009)[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张志奇;北京人民大会堂室内环境艺术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10 詹晓阳;基层政府面向信息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阶腾;我国大学学院运行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王斌;论品牌名称命名翻译[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张永斌;论我国量刑程序的相对独立性[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应云总;论公民个人信息的刑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张雅婷;诉前调解机制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马健;犯罪情境预防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张鹏;中西早期外交理念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刘安琪;企业文化视域中的青年职工政治社会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焦阳;现代汉语类词缀“坛”、“界”、“圈”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宋文静;初中生课堂违纪行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永祥;歇后语研究中的几个理论误区[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02期
2 徐盛桓;;语言研究的心智哲学视角——“心智哲学与语言研究”之五[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金廷恩;汉语完句成分说略[J];汉语学习;1999年06期
4 温端政;;引注语(歇后语)探讨(一)[J];晋阳学刊;1980年01期
5 温端政;;引注语(歇后语)的来源——引注语(歇后语)探讨之二[J];晋阳学刊;1980年03期
6 蔡曙山;;人类心智探秘的哲学之路——试论从语言哲学到心智哲学的发展[J];晋阳学刊;2010年03期
7 徐盛桓;;语篇建构中的事件和语境[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年06期
8 何爱晶;;心智哲学观照下的名—动转类思维机制研究[J];外国语文;2010年05期
9 周红民;翻译图式解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3年03期
10 蔡曙山;;关于哲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12个问题——与约翰·塞尔教授的对话[J];学术界;2007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庆奖;语言意向性、制度性与民主性、独裁性[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2期
2 郭小锋;罗迪江;;基于意向性理论的反语生成机制探析[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年07期
3 吴松初;;意向性的语言转述[J];现代外语;2010年04期
4 徐盛桓;廖巧云;;意向性解释视域下的隐喻[J];外语教学;2013年01期
5 刘琼;;虚构名称的涵义与意向性[J];外语教育;2012年00期
6 姚毅;;语言转述的意向性解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7 屠国元;李文竞;;翻译发生的意向性解释[J];外语教学;2012年01期
8 刘鹏;;从意向性理论看强调的本质[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9 徐盛桓;;意向性的认识论意义——从语言运用的视角看[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3年02期
10 张先刚;;语篇中的在先态度——基于意向性的思考[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刘琼;;意向性与虚构名称的内涵[A];索绪尔语言哲学思想研究——第二届中西语言哲学高层论坛暨纪念索绪尔逝世100周年论文集[C];2013年
2 王志勤;;面向翻译实事本身——胡塞尔现象学理论对翻译研究的启示[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杨;从语言的意向性到心理的意向性[D];吉林大学;2009年
2 李娜;从意向性看语言的意义问题[D];山东大学;2007年
3 杨征征;约翰·塞尔意向性理论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4 李慧;从事件到用例事件:从意向性看歇后语的生成[D];河南大学;2013年
5 陈健;塞尔言语行为中的意向性问题探究[D];山西大学;2013年
6 徐海美;论意向性在言语交际中的作用[D];吉林大学;2005年
7 王振华;语篇的意向性[D];山东大学;2005年
8 李春辉;指类句生成及解读的意识意向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9 秦杨;个人意向性和社会现象视域中的言语行为理论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48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4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