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五四时期的西诗汉译

发布时间:2018-06-16 21:49

  本文选题:五四时期 + 西诗汉译 ; 参考:《中国翻译》2015年04期


【摘要】:五四时期,各种文学社团和期刊杂志相继创立并纷纷投入到诗歌翻译活动中,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构成西诗汉译的第一个高潮。本文以追踪开展西诗汉译活动最活跃、影响最大或最具特色的刊物、社团及主要译者为主线,试图勾勒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大体轮廓及其活动特点,为透视中国诗歌翻译规范的形成及其对中国新诗的建构性影响提供史料借鉴。
[Abstract]:In the 54 period, various literary societies and periodicals have been set up and invested in poetry translation activities, showing distinctive features of the times and forming the first climax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oetry. The outline of the translation of Western poetry in the four period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ts activities provide a historical reference fo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norms and the constructive influence of Chinese poetry.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五四时期西诗汉译的诗学与文化批评研究”(13BWW013)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分类号】:I046;H0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希;;1925年之前中国新诗对象征主义的接受[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熊辉;五四译诗与早期中国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宛小平;;朱光潜美学思想中的科学精神[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张蕾;;诗文学中“偏离”现象——以《停马在雪夜林边》为例[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3 刘春媛;;农业机械产品设计中趣味的艺术魅力[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4 张春泉;朱光潜修辞思想的要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吴央波;;从多元系统角度看“五四”前后外国文学的翻译[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徐婷婷;;王维诗歌与芭蕉俳句之比较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6期

7 冯秋珍;谢伶俐;;论鲁迅与沈从文乡土小说的异质同构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8 刘洁;;浅谈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9 严雯;;从《绣枕》看女红文化的意义[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10 张德新;;沈尹默新诗浅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王惠萍;;从《饮酒》(其五)的五个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A];首届海峡两岸外语教学与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1年会论文集第二辑[C];2011年

2 陈爱中;;以旧的姿态矗立——重读《尝试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朱燕秋;;中西方悼亡诗的美学比较[A];贵州省外语学会2008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4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玛利安·高利克;杨玉英;;茅盾论文人、文学的本质及其功能——谨以此译文献给高利克先生八十岁生日[A];茅盾研究(第12辑)[C];2013年

6 高玉玲;;《诗经》情爱诗的审美意象与审美心理[A];诗经研究丛刊(第七辑)[C];2004年

7 朱金发;;闻一多注释《诗经》的方法[A];诗经研究丛刊(第九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秀英;中国当代翻译文学系统中主体间关系的生态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耿强;文学译介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黄芳;跨语际文学实践中的多元文化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锷;Homi Bhabha后殖民理论阐释及其对翻译研究启示的案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雪松;中国现代诗歌节奏原理与形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10 惠萍;严复与中国近代文学变革[D];河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杜韵莎;试论中国俄语专业翻译教学体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钟宝丹;对比视角: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梁宗岱译本风格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谭卓华;从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对陶渊明精神家园的守望[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张娟超;从翻译的政治角度来看归化和异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颜纯;意识形态对广告语翻译的操纵[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冷淑敏;再论王绩的慕陶情结[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丁西军;关于上海市高中古诗词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褚金勇;现代性视域下的“五四”文学革命[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伟卓;多元系统理论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文学翻译史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至 ,陈祚敏 ,罗业森;五四时期俄罗斯文学和其他欧洲国家文学的翻译和介绍[J];北京大学学报(人文科学);1959年02期

2 李兆忠;汉字的圈套[J];东方艺术;1998年01期

3 雷颐;“黄金十年”[J];读书;1997年09期

4 谢谦;庞德:中国诗的“发明者”[J];读书;2001年10期

5 陈斯华;《新青年》杂志登载文学作品数量分析表[J];东岳论丛;2003年03期

6 李卫国,魏建;创造社与文学研究会论争的缘起[J];德州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7 高玉;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J];河北学刊;2001年03期

8 廖七一;译者意图与文本功能的转换——以胡适译诗为例[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刁晏斌;;试论近代汉语语法的特点[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01期

10 王宁;翻译文学与中国文化现代性[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谈小兰;近代翻译小说的文体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2 焦亚璐;二十世纪初翻译文学对中国言情小说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苗林;1864-1966:中国英美诗歌翻译百年回顾[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饶爱民;;对后五四时期《新青年》同人“分裂”问题的认识[J];船山学刊;2006年02期

2 沙健孙;;对五四时期两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百年潮;2009年06期

3 柴文华;;对五四时期激进思潮的反思[J];学术界;2009年04期

4 朱志敏;刘俐娜;;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生活概观[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杨国荣;科学的泛化及其历史意蕴——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再评价[J];哲学研究;1989年05期

6 钱理群;;试论五四时期“人的觉醒”[J];文学评论;1989年03期

7 朱汉国;五四时期国人向往社会主义的两点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6年06期

8 徐胜萍;五四时期中国妇女地位的变迁[J];东北师大学报;2000年06期

9 刘国华;论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劳动问题的认识[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4期

10 张艳国;;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J];社会科学动态;2000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传亮;;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历史文化心理分析[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2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文化格局论析[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周建华;;五四时期的社会思潮与孙中山晚年思想的转变[A];中国现代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孙丽;;五四时期罗素访京及其影响[A];中国近现代史料专题研究[C];2011年

5 王鑫磊;;从“青年与老年”之争看五四时期知识分子的思想代沟[A];生命、知识与文明: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9年

6 王瑞莲;丁爱英;;浅论五四时期的“民主”、“科学”与现代的“民主”、“科学”思想之异同[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7 王岱英;;试论五四时期新诗中的爱国主义[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张静芳;王建学;;五四时期东北新型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与历史作用[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9 罗重一;;从五四时期的精神解放到当今的思想解放[A];辉煌的历程——纪念建国50周年学术研究文集[C];1999年

10 李腊生;詹爱霞;;胡适与五四时期的文化转型——以丧葬礼仪改革为例[A];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 梁景和;五四时期社会文化的嬗变[N];光明日报;2009年

2 特邀撰搞人 徐春艳;五四时期中东铁路工人两次大罢工[N];中国档案报;2014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左玉河;重新认识五四时期陈独秀的反孔批儒[N];团结报;2014年

4 惠州学院政法系历史学教授 关威;五四时期关于改良生活习俗的论争[N];团结报;2014年

5 高山;孔子及其学说在五四时期的命运[N];光明日报;2003年

6 陈漱渝;五四反传统精神之我见[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黄兴涛 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概念史”视野与五四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张胜利;中国五四时期自由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炼;世俗时代的意义探询[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段炜;晚清至五四时期女性身体观念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映;五四时期的道德革命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年

2 姬文璐;五四时期知识分子革命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3 牟晓妮;五四时期社会主义论战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4 侯瑞锐;五四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任雅洁;论五四时期的男女同校问题[D];河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陈晓芳;五四时期女子现代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7 夏浩;五四时期婚姻伦理思想探微[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江海燕;五四时期新型知识分子的女权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9 蒋书同;五四时期湖南报刊述评[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尹宝柱;五四时期结社风潮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282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282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9a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