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语言艺术论文 >

戈夫曼社会语言学视阈下口译员话语角色的解构与重构

发布时间:2018-06-19 20:52

  本文选题:戈夫曼 + 社会语言学视阈 ; 参考:《中国翻译》2017年04期


【摘要】:戈夫曼的社会语言学理论,特别是其谈话"参与框架"、"产出方式"、"接受方式"和"立足点"等概念,虽意在为单语环境下的日常谈话和人际互动提供分析模式,却也为透视双语语境下口译活动参与各方之间的社会互动和译员复杂多元的话语角色提供了颇具说服力的分析框架。通过对口译活动中互动话语的考察发现,译员并非规范性角色描述中"管道式"的被动"听者"和"说者",而是时常在多重话语角色之间转换,而这些角色切换和"立足点"变化都可能对谈话参与者的参与身份和参与方式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对交际活动的走向和结果产生影响。戈夫曼的社会语言学模式消解了对译员听说角色去语境化的简单建构,重构了身处具体交际情景中的译员作为谈话过程和话语意义共建者的多维话语角色,有助于呈现口译作为一项复杂的跨文化社会交往活动的"社会事实"。
[Abstract]: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theories, especially the concepts of "participation framework", "output mode", "reception mode" and "foothold", are intended to provide analytical models for daily conversation and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n a monolingual environment. But it also provides a persuas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perspective of the social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arties involved in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and the complex and diverse discourse roles of interpreters in bilingual contexts.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interactive discourse in interpreting activities, it is found that interpreters are not passive "listeners" and "lobbyists" in the description of normative roles, but often switch between multiple discourse roles. These role switching and "foothold" changes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participants' participation identity and the way they participate, thus may have an impact on the direction and outcome of communicative activities. Goffman's sociolinguistic model dissolves the simple construction of the decontextualization of the interpreter'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role and reconstructs the multi-dimensional discourse role of the interpreter as the co-constructor of the conversational process and the utterance meaning in a specific communicative situation. It is helpful to present the social facts of interpreting as a complex cross-cultural social communication activ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
【基金】:四川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SC15A016) 中国翻译研究院重大项目(2017TSA02)
【分类号】:H05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卢德平;;从索绪尔到戈夫曼:符号学的转折[J];当代外语研究;2013年09期

2 杨永林;社会语言学四十年[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年06期

3 ;首届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北京举行[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2年03期

4 ;社会语言学问题座谈会召开[J];语言文字应用;2004年01期

5 郭熙;面向社会的社会语言学:理想与现实[J];语言文字应用;2005年03期

6 陈黎红;社会语言学概述[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7 心宇;;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召开[J];满语研究;2005年02期

8 真田信治,胡士云;日本社会语言学的发展轨迹[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5年06期

9 ;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社会语言学学术研讨会征稿通知[J];语言科学;2006年03期

10 魏铭;;北京大学召开第五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汝杰;;汉语方言学与社会语言学[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1期)[C];2004年

2 陈建民;陈章太;;从我国语言实际出发研究社会语言学[A];语言文字应用研究论文集(Ⅰ)[C];1995年

3 李艳华;;第四届中国社会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4 汪磊;;中日社会语言学教科书比较研究:以郭熙、戴庆厦与真田信治的著作为例[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5年第1期)[C];2005年

5 约翰·甘柏兹;高一虹;;互动社会语言学的发展[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1期)[C];2003年

6 徐大明;;编辑后记[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1期)[C];2003年

7 ;本刊征稿、征订启事[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1期)[C];2004年

8 杨永林;;评Stephen Murray新著《美国社会语言学》[A];中国社会语言学(2004年第2期)[C];2004年

9 ;发刊辞[A];中国社会语言学(2013年第1期)[C];2003年

10 杜争鸣;;关于翻译类研究生新增相关课程的几点思考与建议[A];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高层论坛摘要[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李颖 罗静;国内首家社会语言学实验室在南京大学建立[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驻苏记者陈韶旭通讯员罗静;实验室里研究“说话”[N];文汇报;2003年

3 孙金华 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二系;社会语言能力与社会分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芹芹;汉语恭维回应语的社会语言学变异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冉;戈夫曼互动理论视角下的医患会话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2 杨婷;从认知社会语言学视角考察征婚广告的性别用语差异[D];江西师范大学;2015年

3 刘超;峰峰话语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梦琴;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语言的变化[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5 强薇;呼和浩特市街巷名称的社会语言学分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6年

6 凌凤;社会语言学基本理论问题审视[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吴彬彬;社会语言学性别模式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8 依兰;中西网名社会语言学对比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马茸茸;中西网名社会语言学对比分析[D];渤海大学;2012年

10 王晓男;沈阳市商业牌匾用语的社会语言学考察[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41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41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aa8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