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理解中汉语隐性否定动词的框架转换及诱发机制研究
本文选题:隐性否定 + 框架转换 ; 参考:《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5期
【摘要】:隐性否定是指一种形式肯定但意义否定的否定形式,这种否定在使用时没有句法层面上的否定标记,而是通过间接或者暗示的手段表达否定含义。本研究基于Jespersen对隐性否定动词所采用的划分方式,从中文语料库中选取四组隐性否定动词"避免"、"拒绝"、"否认"以及"怀疑"类,借助框架语义学相关理论,对它们在关键词激活环境下的框架转换现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隐性否定的话语理解过程中,存在框架的转变,这一转变是由4个刺激条件(或诱发机制)引起的透视域的转变而引起的:语篇博弈效果;否定事件的主观否定性;事件表述的复杂性;隐性否定动词的语义内在矛盾性。该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在实际语言交际中,话语使用者需要对语篇整体性进行思考,根据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认知世界,以期实现语篇的正确理解,从而达到交际目的。
[Abstract]:Implicit negation is a form of negation which is positive in form but negative in meaning. This kind of negation does not have any negative markers at syntactic level, but expresses the negative meaning by indirect or implied means. Based on Jespersen's classification of recessive negative verbs, four groups of recessive negative verbs "avoidance", "refusal", "denial" and "doubt" are selected from the Chinese corpus. The frame conversion phenomenon in keyword activation environment is studied. It is found that in the process of implicit negative discourse comprehension, there is a change of frame, which is caused by the change of perspective field caused by four stimuli (or induced mechanism): the effect of text game; Subjective negation of negative event, complexity of event expression, inherent contradiction of semantic meaning of implicit negative verb. This study makes us realize that in actual language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users need to think about the integrity of the discourse, adjust the cognitive world constantly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he condition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and achieve the communicative purpose.
【作者单位】: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英语学院;
【分类号】:H14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潘艳艳;框架语义学:理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3年05期
2 李勇忠,李春华;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3 王寅;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5年04期
4 袁毓林;;动词内隐性否定的语义层次和溢出条件[J];中国语文;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健惠;;先秦汉语受事前置句类型及其句法语义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2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胡德明;;从反问句生成机制看“不是”的性质和语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4 张孝荣;;汉语话题结构及其优选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5 熊仲儒;;外围格的论元地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徐志敏;;广告语篇构建与认知过程[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胡寒婕;;用“标记理论”来解释中国学生英语口语存在的问题[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吴娴;;“好容易”与“好不容易”[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1期
9 熊艳萍;;标记理论在旅游英语中的运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10 董楠;周振峰;;方位词“里“”外”的对称与不对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仁强;;汉英词典词类标注与译义的对称性研究——兼评《ABC 汉英大词典》的词类标注与译义[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6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5年
2 邱玲俊;;从认知学及哲学角度看隐喻思维[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阮绪和;;江西武宁(上汤)话的程度副词“死、几、蛮”[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5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4 陈艳林;;“差一点(没)VP”的歧义原因与分化[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会;;试论“不大+V/A”句式[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赵明慧;李平华;;“V+T+N”和“V+N+T”句式考察[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魏亮珍;;浅析《吕梁英雄传》中的“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学辉;;说“好个N!”[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刘禀诚;;新闻标题的分句隐含[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安兴;;框架语义学、语料库建设与汉英词典新词的译名[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邱闯仙;现代汉语插入语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唐树华;有些隐喻为什么不可能[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吴善子;汉韩反诘语气副词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李红梅;韩国语范围表达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刘春兰;《训世评话》语法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李秉震;汉语话题标记的语义、语用功能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张雷;黎语志强话参考语法[D];南开大学;2010年
8 郭红;基于第二语言教学的汉语语气范畴若干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艳红;唐五代方位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青;现代汉语把字句主观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丹;英汉远近指示语的对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苏珊珊;俄汉语直线型空间维度词的对比分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宋文平;现代汉语“A而不B”格式的多角度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健;与“半”相关格式的量范畴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赵桂阳;现代汉语“不是X的X”结构考察[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敏;“难不成”的衍生过程[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7 乌晓丽;“X+—N比—N+VP”表义功能新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陶胜妃;现代汉语谓词修饰词前后位置比较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单军锋;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连贯研究及对读前教学的启示[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10 刘阳;基于框架语义学的语篇连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春,张辉;认知语言学研究现状[J];外语研究;2001年03期
2 王文斌;概念合成理论研究与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外语研究;2004年01期
3 王寅,李弘;体验哲学和认知语言学对句法成因的解释[J];外语学刊;2003年01期
4 李勇忠,李春华;框架转换与意义建构[J];外语学刊;2004年03期
5 王红孝;空间映射论与概念整合的认知过程[J];外语学刊;2004年06期
6 郎天万,蒋勇;概念结构对语义原子论和语义场理论的整合[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7 李丛禾;论隐喻概念的关联复合性[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徐盛桓;常规关系与认知化——再论常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2年01期
9 袁毓林;;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J];中国语文;2000年02期
10 沈家煊;;句式和配价[J];中国语文;2000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雨名;;隐性否定小议[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5年00期
2 党元明;;英语中表示隐性否定的句型[J];大学英语(学术版);2008年01期
3 刘娟;;英汉隐性否定表达方式比较及翻译[J];职业技术;2008年08期
4 李红英;;英语非规约隐性否定与合作原则[J];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8年04期
5 李青;;汉英语中隐性否定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6 党元朋;;英语中几个表示隐性否定的连词[J];英语知识;2008年05期
7 李玲;英语隐性否定句的多样性[J];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2期
8 傅治夷;关于现代英语中的隐性否定[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03期
9 朱瑶;英语隐性否定浅析[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10 李凤英;英译汉中对隐性否定语境的处理[J];长春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白云;俄汉语隐性否定的对比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2 孙瑶;隐性否定的语用分析与对外汉语教学[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3 王明珠;对外汉语教学中隐性否定应答的语用策略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4 于巍;“(NP)(T)再VP”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丁涛;英汉否定对比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6 陈艳丽;现代汉语中的隐性否定祈使句[D];浙江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君;英汉否定的语用对比分析[D];上海海事大学;2006年
8 刘惠娟;汉语和西班牙语否定表达的对比及其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54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yuyanyishu/2054989.html